在大別山北麓,淮河臂彎里,潢川縣傳流店鄉如同一顆隱匿在山水之間的璀璨明珠,散發著獨特的魅力。當春風的溫柔還未完全褪去,夏日的熾熱已悄然撩撥著這片土地,放眼望去,廣袤無垠的田野上,大自然精心繪制的絕美畫卷正徐徐展開。在這里,勤勞的村民們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把“土特產”打造成大產業的號召,用辛勤的汗水譜寫著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
“五良”夯基:從田間到產業鏈的深耕細作
良田:孕育希望的沃土
全鄉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恰似大自然的寵兒。它東挽皖西沃土,西攬豫南平川,南望鄂北峰巒,北接中原厚土,淮河水系宛如一條靈動的綢帶蜿蜒環繞,默默地滋養著這片三省交界的神奇之地。
踏入傳流店鄉,仿佛走進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田園風光畫。朱陂店村、三星村的稻田里,金色的稻浪隨風起伏,奏響豐收的旋律;王營村的千畝甲魚塘中,魚兒歡快地穿梭游動,洋溢著生命的活力;陳營村的梨園里,花果飄香,令人沉醉。
曾經,這里的田地只是普通的“糧田”,但全鄉的人們并不滿足于此。他們巧妙地利用本地特色紫云英改良土壤,紫云英的根上有許多微小的顆粒,猶如一個個小型氮肥工廠,能夠將空氣中的氮固定在植株體內。當植株翻壓還田后,氮素養分便釋放到土壤中,逐漸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有機質含量,使土地變得愈發肥沃。
良種:開啟豐收的密碼
傳流店鄉深刻認識到良種的重要性,立足“中原糧倉”的豐富資源,在“一粒米”上大做文章。
他們精心挑選“珠兩優5298”香稻良種,并將其與紫云英生態種植相結合,隨后大力推廣,發展訂單農業,成功打造出萬畝糧源。農民老張對此感受頗深,他擦去額頭的汗水,滿臉笑容地說:“以前種普通稻,畝產800斤就到頂了,現在春播前先種紫云英打底,畝產超過1200斤,每斤還能多賣2塊錢!”
鄉長李美介紹道:“這幾年,我們一直在積極培育高產優質、抗病蟲害、抗倒伏的優良品種,通過推廣‘大別山一號’‘珠兩優5298’等高產優質水稻品種,并采用水稻—紫云英輪作制度,實現了綠肥產業與水稻產業的有機融合。”
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曹衛東站在經坊寺村的紫云英花田里,抓起一把紫云英腐殖土,眼中滿是贊賞:“看這蚯蚓數量,土壤有機質三年提升了0.8%,這就是活著的土地體檢報告!”他指著連片的紫云英花海說:“種植紫云英等綠肥確實能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綠肥產業這條路走對了!”
不僅在水稻種植上重視良種,傳流店鄉王營村的河南九星豐源水產養殖基地也在進行著“甲魚良種繁育革命”。基地負責人胡體安回憶創業之初,只有400多平方米溫池、6畝多外塘,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良種的追求。經過23年的不懈努力,如今他的甲魚養殖事業已發展到擁有恒溫孵化棚11座、總面積1萬平方米,生態外塘面積600多畝,成為潢川甲魚養殖的龍頭企業之一。甲魚種苗和飼料銷售到周邊10多個鄉鎮,年銷售鮮活甲魚50多萬公斤。胡體安自豪地說:“我們通過不斷繁育優良品種,提升了甲魚的品質和產量,現在我們的甲魚種苗和成品都很受歡迎。”
良法:科學種植養殖的智慧結晶
全鄉的村民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科學的種植和養殖方法,這些方法猶如一把把金鑰匙,開啟了豐收的大門。
在水稻種植方面,他們采用“水稻—紫云英稻肥輪作制度”,實現了綠肥產業與水稻產業的雙贏。陳營村林果大戶王明建就是這種方法的受益者。他在梨園下種植紫云英,原本每年光是除草每畝就要花費很大的精力,現在種植紫云英后,這些紫云英把“雜草”餓死了,而且結出的秋月梨更甜了。他笑著說:“這‘以草治草’的方法真是太妙了!”
在甲魚養殖基地,自動化的投喂設備、水質監測設備等也讓養殖變得更加科學、高效。胡體安說:“這些設備大大減輕了我們的勞動強度,也提高了甲魚的養殖質量。以前給甲魚投喂飼料,需要人工一勺一勺地喂,不僅效率低,還容易造成投喂不均勻。現在有了自動化投喂設備,定時定量投喂,甲魚吃得更健康,生長速度也更快了。”
良機:機械化帶來的高效變革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流店鄉也與時俱進,引入先進的農業機械,為農業生產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三星村的稻田里,旋耕機、插秧機等農機設備來回穿梭,它們就像不知疲倦的鋼鐵衛士,取代了以往繁重的人工勞作。農機手老李感慨道:“現在有了這些先進的農機,干活輕松多了,效率也提高了不少。以前人工插秧,一天下來腰酸背痛,也插不了多少地,現在有了插秧機,幾個小時就能完成一大片稻田的插秧工作。”
在甲魚養殖基地,自動化的投喂設備、水質監測設備等也讓養殖變得更加科學、高效。胡體安說:“這些設備大大減輕了我們的勞動強度,也提高了甲魚的養殖質量。以前給甲魚投喂飼料,需要人工一勺一勺地喂,不僅效率低,還容易造成投喂不均勻。現在有了自動化投喂設備,定時定量投喂,甲魚吃得更健康,生長速度也更快了。”
良制:政策保障下的模式創新
鄉黨委政府緊跟上級政策導向,積極為農業發展搭建平臺。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2019年,鄉黨委牽頭成立了甲魚產業協會和科學種植合作社,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提質增效,形成了集種苗繁育、甲魚養殖、食品加工和產品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鄉黨委書記吳宗徽說:“我們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特色農業,同時推動企業和合作社發揮帶動作用,讓農戶深度融入產業發展,實現增收致富目標。”在這個模式下,公司為農戶提供種苗、技術和銷售渠道,合作社組織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基地作為示范和培訓的場所,農戶則負責具體的種植和養殖工作。各方分工明確,利益共享,形成了一個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如今,全鄉發展甲魚養殖規模百畝以上的養殖戶有48家,甲魚產業集群帶動183戶養殖戶,280余脫貧戶年均增收7000元,小甲魚真正成了“共富密碼”。
“五品”鑄魂:從田間到舌尖的價值升華
品類:精準篩選,打造特色名片
傳流店鄉在種植品類上精挑細選。他們經過反復篩選,確定將珠兩優5298香米作為主導品種,然后進行大規模的良種推廣。如今,這種香米的種植在全鄉合理布局,訂單農業也發展得如火如荼,成功打造出萬畝糧源。
在水產養殖方面,鄉黨委立足科技增產增收,誠邀河南師范大學水產學院在傳流店鄉建立中華鱉產業研究中心和研究生教育創新實踐基地,專注于中華鱉種苗保護和種苗研發工作,成功提純復壯九星黃甲,榮獲中州國際漁業博覽會金獎,打造出全省唯一的甲魚良種繁育基地。
品質: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品質
“好種出好苗,良種產量高”,這句古老的諺語在傳流店鄉得到了生動的體現。一粒小小的“珠兩優5298”香稻,承載著傳流店鄉的品種革命。在九星豐源水產的溫室大棚里,物聯網傳感器24小時監測水質,確保甲魚生長在優質的環境中。胡體安拿著檢測報告,自信地說:“我們外塘放養要‘過三關’,就是為了孕育出高品質的生態中華鱉。”
而紫云英香米更是在品質上追求極致高端。它以“零農殘、富硒含量≥0.15mg/kg”的卓越品質,直供高端商超。
品牌:多維傳播,聲名遠揚四方
傳流店鄉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于是構建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品牌傳播體系,讓全鄉的農產品走出深山,走向全國。
線上,他們積極邀請大別山青創中心直播團隊走進田間地頭、養殖基地。直播團隊用鏡頭記錄下紫云英香米從播種到收獲、九星黃甲從育苗到成長的全過程,以真實、生動的畫面,向消費者展現傳流店鄉農產品的品質與魅力,直播間里的訂單紛至沓來。通過直播帶貨、短視頻推廣等形式,傳流店鄉的農產品搭上了“云快車”,銷量一路攀升。
線下,在信陽市紫云英產業發展現場觀摩會上,紫云英香米的清香、九星黃甲的鮮美,紫云英蜂蜜的甘甜,吸引了眾多參會人員的關注,許多單位也因此前來洽談合作,傳流店鄉的農產品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高。
品味:獨具特色,滿足多元需求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這是九星甲魚和紫云英香米兩大產業良性發展的秘訣。傳流店鄉攜手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信陽農林學院,在傳統“甲魚八吃”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開發出一系列產品。他們還細化分割甲魚,滿足了食用、養生、醫療等各類消費群體的需求。比如,推出的甲魚罐頭,方便快捷,讓忙碌的上班族也能隨時品嘗到甲魚的美味;甲魚滋補湯,成為了注重養生人群的首選。
在傳承千年種植紫云英習俗的基礎上,傳流店鄉精耕細作,成就了綠色、生態、有機香米。這種香米品味獨特,煮出的米飯香氣撲鼻,口感軟糯,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品度:標準引領,保障質量安全
產品標準化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牽引,傳流店鄉在這方面全力以赴。他們成立了專門的工作專班,負責指導和督查工作,統一品種、品牌、品質、品味的高標準、嚴要求。
以龍頭企業聯戶帶農的方式,有效把關標準。同時,建立數字化管控體系,讓每一個產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證”,實現了始末相連、全程溯源。消費者只要用手機掃描產品上的二維碼,就能清楚地了解產品的生產過程、質量檢測情況等信息。這一舉措讓健康、綠色、更高質量的產品走進了千家萬戶,也讓傳流店鄉的農產品在市場上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當科技重塑千年“馬蹄鱉”的基因密碼,當紫云英香米帶著“零農殘”的承諾走進城市的商場,傳流店鄉這片被大別山滋養的土地,正以“五良”鍛造產業鏈韌性,以“五品”提升價值鏈高度,在沃野千頃間書寫“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時代答卷。(來源:傳流店鄉黨政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