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牛”轉乾坤三十載
——科技特派員賴永雄的鄉村振興“牛”故事
夏日的正午,桂粵交界的廣東省懷集縣梁村鎮永紅村,范況新的養殖場里傳來渾厚的牛哞聲。一個身著紅色馬甲的身影,正與養殖戶仔細查看牛群的長勢。“老范,這牛最近長得不錯,但防疫這根弦還得繃緊。”本是客家人的賴永雄,操著一口流利的粵語,語氣篤定。
他,就是廣西鄉村科技特派員、高級畜牧師賴永雄。1995年,從柳州牧校畢業的他被分配到廣西賀州市八步區靈峰鎮。30年前,他義無反顧扎進這個省際邊界的窮山溝;30年后,他帶領鄉親們將肉牛養殖打造成脫貧致富的“黃金產業”,讓“賀州壽城雄黃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搶手貨。鄉親們親切地稱他“牛教授”,他卻總是擺擺手:“我就是個給牛打工的。”
賴永雄和養殖戶范況新在討論牛的長勢。譚小榮攝
從質疑到信任:養殖戶激增的“拓荒路”
1995年的靈峰鎮,還是“通訊靠吼、交通靠走”的邊界貧困鄉。初出茅廬的賴永雄,帶著一箱專業書和滿腔抱負,住進了廢棄多年的僅十多平方米、兼作辦公與生活的松脂廠辦公室。“當時村里人看我的眼神就像看外星人。”他笑著回憶,“尤其我曾因小兒麻痹導致行走不便,他們的疑慮也很自然。”
面對質疑,賴永雄選擇用腳步丈量土地。他花了兩年時間走遍全鎮三個村寨,發現農戶散養的本地黃牛普遍存在“三低”困境:受胎率低、出肉率低、成活率低。更棘手的是,村民固守“養牛為耕田”的傳統觀念,對科學養殖充滿抵觸。
為了破局,賴永雄逢人就講科學養牛的好處,三句話不離本行,鼓勵大家養牛致富。他挨家挨戶上門,手把手傳授技術,做好疫病防治。
“當年要不是雄哥幫忙指導,我可能還一貧如洗,哪能住上這樓房,買得起冰箱、彩電、太陽能熱水器、農用車和鉤機?”梁培磁滿懷感激。2001年,他偶然結識賴永雄,在其鼓勵下開始養牛。“開始啥都不懂,黃牛品改、人工授精、孕期呵護?全是一頭霧水。”梁培磁笑道,“技術難題全‘推’給了雄哥。”
面對零基礎的梁培磁,賴永雄耐心指導,引導他養殖優良雜交母牛,再通過科學選配進行三元、四元雜交,培育優質肉牛。如今,古稀之年的梁培磁仍在堅持養牛。
“越是困難,越不能輕言放棄。”賴永雄的信念堅定如初。在他不懈努力下,靈峰鎮的肉牛專業養殖戶從1996年的5戶發展到如今的72戶,全鎮肉牛存欄量從當年的300多頭躍升至如今的3000多頭,有力帶動全鎮人均年收入突破一萬元大關。
養殖戶范況新在給牛喂草料。譚小榮攝
從粗養到精養:一頭牛增收5000+的“技術經”
“2014年我開始試著養肉牛,就養了10頭。”范況新說,“沒想到結識了雄哥,在他的技術指導下,現在存欄40頭。經過3代改良,最大的牛體重達1500斤,收入也翻了好幾番。”
范況新的喜悅,源于賴永雄對養殖技術的持續攻堅與品種改良的潛心鉆研。“品種改良是提升農業效益的關鍵。”賴永雄深諳此道。
在組織實施廣西牛品種改良項目時,他組織技術團隊走村串戶,指導技術員為養殖戶推廣雜交改良技術。多年來,經他們改良的母牛多達11萬頭,成功產下優質雜交牛犢9萬多頭,每頭牛為農民增收5000元以上,無數貧困戶借此脫貧。憑借卓越成效,他連續多年榮獲“廣西優秀牛品種改良技術員”稱號。
永不滿足的他大膽創新,研發出“賀州樓利黃牛”“賀州壽城雄黃牛”兩項高端肉牛雜交改良技術,一舉攻克了廣西本地黃牛飼養周期長、出肉率低的難題。其中,“壽城雄黃牛”成年體重可達800-1000公斤,較本地黃牛單頭增收5000元至1.2萬元。這些技術在桂、粵、湘三省區廣泛應用,輻射帶動10多萬養牛場(戶),創造經濟價值超20億元。2019年和2021年,他兩度斬獲“廣西農牧漁業豐收獎”,成為行業標桿。
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1.2萬養殖戶的“領路人”
為更高效服務養殖戶,賴永雄創建了“靈峰鎮賴永雄人才創新工作室”,累計推廣8個優新品種、12項新技術,成功破解67項養殖關鍵技術難題。在這里,他悉心培養了1133名鄉村振興緊缺技術人才,帶動1.2萬名養殖戶掌握先進養殖技術。工作室也獲評“賀州市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2022年,他被認定為賀州市高層次人才;2023年,一項實用新型專利再添創新碩果,持續賦能農業發展。
同時,他積極組建養牛協會和養殖合作社,構建起覆蓋種苗供應、疫病防控、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的全方位服務體系,為群眾排憂解難。通過協會和合作社,他累計舉辦養殖技術培訓班147期、現場培訓356期,提供技術咨詢16.2萬人次,診治動物疫病12.1萬例。他指導的賀州市八步區靈峰鎮養牛協會,先后榮獲“廣西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先進單位”和“全國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先進單位”稱號。
扎根30年,他已完全融入兩廣省際邊界的山鄉。村民家中的豬舍、牛舍、雞舍,他都了然于心。曾有多次調回城區的機會,都被他婉拒:“我已扎根靈峰,這里就是我的家。我要繼續用技術為靈峰人民、為兩廣人民服務。”
夕陽西下,牛群歸欄的鈴鐺聲在山谷回蕩。賴永雄驅車駛向下一個村寨。漸行漸遠的車影,與三十年前那個初入山鄉的年輕身影悄然重疊。山鄉早已舊貌換新顏,而銘刻在泥土里的那顆初心,始終未變。(溫智芝 譚小榮 李婷 陸芳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