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和文末!
伊以之間的停火雖已持續(xù)一段時間,但兩國間的緊張局勢并未真正緩解。可以說,目前的雙邊關系依舊如履薄冰,任何細微摩擦都可能再次點燃戰(zhàn)火。
在這種背景下,以色列向中國發(fā)出呼吁,稱中國對伊朗具有顯著的政治影響力,卻在中東事務中顯得相對低調,缺乏應有的主動性和責任感,甚至提出了一項連特朗普時期都不敢明說的請求。
那么這個請求究竟是什么?
內外交困
對于以色列而言,最大的不安來自于伊朗持續(xù)發(fā)展的核項目。盡管美國曾協(xié)助以色列嘗試“外科手術式打擊”,試圖摧毀伊朗核能力,但從衛(wèi)星圖像來看,伊朗的核設施不僅未受重創(chuàng),反而呈現出技術升級的趨勢。
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jiān)控也遭遇阻礙,伊朗采取了多種方式限制外部對其核活動的了解,使得外界越來越難以掌握其內部真實情況。這種局面猶如院內起火,屋內也不得安寧。
與此同時,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面臨多重司法調查,國內政治分歧日益加劇,反對黨與軍方內部的不滿情緒逐漸形成一股暗流。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便伊朗沒有直接發(fā)動攻擊,其盟友組織的襲擊頻率卻絲毫未減。
不久前,胡塞武裝發(fā)射的高超音速導彈精準擊中特拉維夫,迫使機場暫停運營。這顯然不是真正的和平,更像是戰(zhàn)場換了種形式存在,以色列的戰(zhàn)略縱深正被逐步壓縮。
人在焦慮之時,往往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舉動。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便上演了這樣一幕。她面對中國媒體時,先是表達對中國作為第二大貿易伙伴的重視,言辭頗為友好。
然而話鋒一轉,便開始批評中國在中東問題上的調停力度不足,缺乏一個大國應有的擔當。這番言論幾乎等同于公開施壓,帶有明顯的道德綁架意味。
更令人驚訝的是她隨后提出的建議——希望中國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這一提議可謂前所未有,連當年作風強硬的特朗普都未曾如此直白地要求過。
以色列打的如意算盤是:切斷伊朗的經濟命脈,使其經濟陷入困境,從而迫使其在核問題上讓步。然而必須指出的是,特朗普最激進的時期也只是建議中國多采購美國能源,并未要求其完全斷絕與伊朗的往來。
因為特朗普深知,各國之間的能源合作背后涉及復雜的地緣戰(zhàn)略布局。以色列此舉恰恰暴露出其外交困境:僅靠傳統(tǒng)盟友已難以實現目標。
以色列為何突然將目光投向中國?以往每當中東局勢動蕩,以色列的第一反應總是向華盛頓求助。
然而此次不同,美國親自介入后,雖然出動了轟炸機、發(fā)射了導彈,但伊朗的核設施炸完又建,代理人武裝越挫越勇,依靠石油出口,其經濟竟未崩潰。美國自身也陷入兩難境地,繼續(xù)加碼可能導致整個中東陷入全面沖突。
西方的老路走不通,以色列只能將注意力轉向東方,試圖開辟新的外交戰(zhàn)場。他們寄望于中國對伊朗的所謂“巨大影響力”,來完成用武力無法達成的目標。
這種轉變并非出于信任,而是無奈之舉。更有意思的是,那位總領事還暗示,“解決中東問題既需要勇氣,也需要資金投入”。
潛臺詞不言自明:我們搞不定的事,現在輪到你了,希望你能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成本。
面對以色列這種帶有明顯壓力的“求助”,中國外交部給出了明確回應,簡而言之就是:請勿干涉我國內政。中方早已表明立場,對中東問題的本質有清晰判斷。
我們始終致力于勸和促談,希望各方盡快停止敵對行動,恢復正常生活。關于伊朗核問題,中方一貫主張通過對話而非對抗的方式加以解決。
中國在中東秉持的基本原則是公正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干涉別國內政。此前成功促成沙特與伊朗這對宿敵恢復外交關系,正是基于這一立場。
至于能源采購問題則更為簡單,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若只依賴單一來源,無異于將國家能源安全置于風險之中。
伊朗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中國具備龐大的市場需求,這是雙方長期戰(zhàn)略合作的基礎。要求中國為他國安全犧牲本國能源戰(zhàn)略利益,這種邏輯無論如何都說不通。我們與誰合作、如何合作,絕不容許任何國家插手干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