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所有內容均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詳見文章結尾
2025年7月1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四國外長齊聚華盛頓,召開了本年度第二次“四方安全對話”,盡管各方利益訴求各異,但最終還是宣布成立“印太稀土聯盟”,聲稱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就在同一天,中國也作出了自1996年以來的一項重大決策!那么這場匆忙組建的“聯盟”,能否經受住中國稀土戰略升級帶來的沖擊?
四國聯盟
美日澳印四國外長在華盛頓會面時,表面握手言歡,實則各懷心思。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高調提出“供應鏈多元化”口號。
然而背后卻是特朗普政府的深切憂慮:今年4月中國對釤、鋱等七類中重稀土實行出口限制后,美國F-35戰斗機生產線幾乎陷入停滯,每架戰機需消耗417公斤稀土材料,而全球80%的精煉產能掌握在中國手中。
盟友之間真的能夠齊心協力嗎?日本為了農產品關稅問題與美方談判四輪未果,特朗普甚至揚言將提高關稅,日本外相巖屋毅直接回應稱“農業利益絕不讓步”。
印度雖然配合對中國鋼鐵產品加征關稅,但在乳制品市場設置了不可觸碰的底線,同時對特朗普私下宴請巴基斯坦軍方高層一事始終耿耿于懷。
澳大利亞表面上追隨美國陣營,實際上卻在美軍可能退出“奧庫斯”協議之后,悄悄擴大了與中國之間的稀土貿易往來,這種貌合神離的合作注定難以持久。
中國反制
中國早已預判到這一局勢的發展,7月1日正式實施新修訂的《礦產資源法》,堪稱一次全面重構:首次將稀土、鋰礦等列為“戰略性礦產”,實行“保護性開采”政策。
這意味著今后任何國家想要進口中國稀土,必須首先通過“國家安全審查”。更關鍵的是產業層面的調整,中國稀土集團完成高層重組,引入了一批更加年輕化、具備國際視野的專業管理團隊。
這標志著中國稀土產業正加速向集約化、高端化和戰略化方向轉型。這套組合措施,是中國應對復雜國際環境、確保核心資源掌控權的關鍵布局。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明確將軍用與民用稀土分開管理,以往出口審批可能流于形式,如今連寶馬、大眾等外資企業都需等待3至6個月,并提交“不用于軍事用途”的證明文件。
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新規出臺后,中重稀土出口量驟降一半,歐洲汽車制造商已開始大規模囤積庫存,這場戰略布局其實醞釀了整整29年。
從徐光憲院士研發“串級萃取法”打破西方壟斷,到如今全產業鏈專利數量占全球六成,中國早已不是那個只知出口原礦賺取微薄利潤的國家。
這場博弈沒有贏家
西方常指責中國“技術封鎖”,但現實情況是:美國芒廷帕斯礦開采出的稀土仍需運往中國進行提純加工,歐洲瑞典新建礦區預計2035年才能投產。
日本三井物產在非洲開發的鋰礦項目,其加工環節仍需依賴中國技術支持。招商證券測算顯示,2025年全球稀土供應缺口將達到4.9%,氧化鋱價格在過去半年內已上漲35%。
中國并非意圖“斷供”,而是追求公平貿易,正如新版《礦產資源法》所強調,“符合規定的合法貿易我們始終歡迎”。
德國車企已經獲得出口許可,若美國企業愿意取消關稅壁壘,也可享受“快速通道”待遇,但妄圖依靠聯盟構建封閉小圈子?中國手中的籌碼遠不止稀土資源,還有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場這張王牌。
結語
此次較量揭示了一個真理:資源主導權不僅取決于礦藏本身,更在于技術和規則制定能力。美國試圖拉攏盟友另起爐灶,但中國早已從“資源大國”轉變為“技術標準引領者”。
隨著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快速發展,稀土的戰略地位將進一步提升,與其相互對抗,不如坐下來平等協商。
你認為未來稀土是否會成為新能源時代的“石油”?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
信源:觀察者網2025-07-02——日澳印各懷心事,魯比奧還想著中國:別談了,得干實事,搞礦!觀察者網2025-07-03——關稅和防務分歧讓美國與盟友鬧掰?專家提醒:對抗中國的本質沒變,不可放松警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