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1905年4月19日生在陜西眉縣一個叫崖下村的地方,原名李德三。他5歲就給地主家放牛,吃了不少苦。11歲那年,爹媽東拼西湊借了點錢,才讓他上了私塾。
別看條件差,李達腦子靈,學習特別用功,后來考上了西安的東道中學,又轉到陜西省立師范學校讀書。在學校里,他接觸到進步思想,還參加了不少愛國活動,眼界一下子就打開了。
1924年師范畢業后,他回老家當了小學老師。可那時候國家亂糟糟的,他心里憋著一股勁,想干點大事。1926年,他考進馮玉祥辦的西北軍第二軍官學校,畢業后在國民革命軍里干過排長、連長、參謀,一步步嶄露頭角。
1930年中原大戰后,他所在的部隊被編進國民革命軍第26路軍,奉命去江西“圍剿”紅軍。結果跟紅軍打著打著,他發現人家是為窮人打天下的,跟自己想法挺合拍。1931年12月,他跟著趙博生、董振堂搞了寧都起義,投奔紅軍,從此走上革命路。
加入紅軍后,李達干的是連長,1932年入了黨。他腦子好使,尤其擅長參謀工作,很快就升了紅軍獨立第一師參謀長,后來又干過紅八軍、紅十七師的參謀長,參加過湘贛蘇區的反“圍剿”。
1934年,他當上紅六軍團參謀長,跟任弼時、蕭克一起西征,幫著建了湘鄂川黔蘇區。長征路上,他記性好得嚇人,被人叫“活地圖”,在突破烏江、渡金沙江這些硬仗里,功勞不小。1936年紅軍會師時,他帶的部隊還剩1.4萬人,算是保存實力很不錯了。
抗日戰爭一打響,李達就成了八路軍129師的參謀長,跟劉伯承、鄧小平搭檔,幫著建了晉冀豫、冀南、太岳幾個根據地。1940年百團大戰,他參與策劃了神頭嶺戰斗,干掉日軍1000多號人。1943年,他又兼了太行軍區司令員,指揮林南戰役,殲敵7000多,解放了40多萬老百姓。他打仗不光靠勇,還特別會動腦子,計劃做得滴水不漏。
解放戰爭時,李達的舞臺更大了。他先后當了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的參謀長,成了劉伯承和鄧小平的左膀右臂。1947年挺進大別山那會兒,路難走,敵人又圍得緊,他靠著超強的地形記憶,幾次糾正部隊路線,避開了大麻煩。
劉伯承就說過:“李達這參謀長,干得稱職。”1948年淮海戰役后,二野成立,他繼續當參謀長,籌劃渡江戰役。研究長江水文、敵軍布防這些活,他沒日沒夜地干,最后渡江成功,解放江南,他功不可沒。
在二野,李達不光是參謀長那么簡單。他是劉鄧大軍的“智腦”,分析敵情、制定計劃樣樣拿手。二野能打那么多勝仗,他絕對是幕后功臣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李達也沒閑著。他先是干了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又當過云南軍區司令員,忙著清剿殘敵,還參與了和平解放西藏。1953年,他去了朝鮮戰場,擔任志愿軍參謀長,組織了夏季反擊戰役。
回國后,1954年他被調到國防部當副部長,1955年又兼了訓練總監部副部長,管計劃和監察工作。同年9月27日,他被授予上將軍銜,還拿了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算是風光一時。
那時候,他還負責南京軍事學院的管理,想把軍隊訓練搞得更扎實。他跑去檢查裝備,研究怎么提高實戰能力,干得挺起勁。可沒過幾年,風向變了。1958年,中央軍委開擴大會議,搞反“教條主義”運動。因為中蘇關系鬧僵,他之前借鑒蘇聯訓練經驗的做法被揪出來挨批。
結果,他被調出軍隊,去了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當副主任。這一下,從軍隊高官到體育口的副職,落差不是一般的大。
李達1955年授銜后沒幾年就“消失”,其實不是真失蹤,而是仕途和人生遭遇了大起大落。1958年那次批判,對他打擊不小。反“教條主義”運動里,他被說成“照搬蘇聯經驗”,這帽子扣得不輕。
當時軍隊里有些人覺得,蘇聯那一套不完全適合中國,得搞自己的東西。李達倒也不是啥壞心思,他就是想把蘇聯的好經驗拿來用用,可這時候中蘇關系惡化,他的做法就成了靶子。
調到體委后,他也沒閑著,認真干活,還建了不少國防體育俱樂部,給國防事業培養了些體育人才。可后來因為跟賀龍、鄧小平共事多年,他被扣上各種莫須有的帽子,受了不少罪,被關了好幾年。那段時間,他完全從公眾視野里消失了,別說普通人,連軍隊里都很少聽到他的消息。
1972年10月,李達終于熬出頭了。在周恩來和劉伯承的關心下,他回了軍隊,當了副總參謀長。復職后,他年紀不小了,但還是很拼,忙著搞軍隊現代化,還寫了些軍事歷史書,把自己的經驗留下來。1993年7月12日,他在病中去世,享年88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