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 AI 生成
本文編號 250703
全文共有 4400 字
每周四 21:30 推送
歡迎按時進來閱讀喲
我想請你做一個簡單的測試。
現在,閉上眼,想象一個蘋果,就是我們日常吃的那種又紅又大的蘋果。想象它就在你的眼前。
好了,睜開眼,請告訴我,你腦海中浮現出來的蘋果圖像是什么樣的,有多清晰?
可以參考下面這個等級:
5級:腦海中一片空蕩蕩,什么都想象不出來。
4級:能想象出大致的輪廓和位置,能「看見」模模糊糊的色塊。
3級:能大致想象出蘋果的樣子,但很昏暗、模糊,不真切,缺乏細節。
2級:能想象出一個比較完整、真實的蘋果。
1級:跟眼睛看到的幾乎一模一樣。
如果你能做到2,甚至是1,那么你就是「多數人」。
如果你大多數時候只能做到4,甚至是5,那么這說明你可能屬于一種特殊的人群:心盲者(Aphantasia)。
顧名思義,它指的是:無法在腦海中想象出生動的、清晰的畫面。就像眼睛盲了一樣,所以叫「心盲」。
這是一個很新的研究。盡管 2003 年,神經科學家 Adam Zeman 就注意到了這種現象。但直到 2015 年,Zeman 再次發表了一篇系統的綜述之后,它才被學術界廣泛地關注到。*1
非常有趣的是:在此之前,許多心盲者并不知道自己其實很特別。他們一直以為,別人所說的「在腦海中想象某某東西」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并不是真的能夠想象出畫面。
當然,心盲對大腦認知事物的功能完全沒有影響。一個心盲者,他完全知道蘋果是什么樣的,可以描述出來,也能夠想象吃蘋果的感覺。甚至如果他對蘋果足夠熟悉,他還能描述不同品種之間的細微不同。
區別在于:當他描述這些信息的時候,他實際上只是「知道」,但并不能真的在腦海中想象出一個真實的、栩栩如生的蘋果。
所以,Zeman 的文章一出來,就立刻掀起了一陣熱潮。許多人這才驚訝地發現:原來別人是能夠想象出具體的畫面的,原來不同人對世界的感知,居然如此不同。
不妨回憶一下,你平時是否有這樣的習慣:
看完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對里面的某些情節印象深刻,但很難回憶起具體的畫面;
做夢時,大多數夢境是簡單的片段,很少有情節豐富、生動鮮活的夢境;
回憶自己做過的事情時,你不是在腦海中「回放畫面」,而是羅列情節和事件順序;
對具象的事物容易缺乏興趣,記不住具體的情景,而對抽象的文字和信息記得更牢;
如果你是一個心盲者,一定對這些感受不陌生。
很多人對心盲容易產生誤解。最常見的誤解,就是把它理解成一種疾病。比如一些講心盲的文章,經常下意識地使用一種說法:「心盲癥」。
但其實并不是這樣。心盲不是一種疾病,也不是一種癥狀,甚至不算一種異常(所以我前面才用「多數人」,而不是「正常人」)。
心盲是什么呢?它是一種特點,是一種對世界不同的感知方式。就像左撇子一樣,雖然人數很少,但并非不正常,只是跟多數人不一樣而已。
那么,心盲者大概占人群的多少呢?據 2022 年的一項調查,大約有3.9%的人是心盲者。其中有 0.8% 的人屬于完全心盲,也就是前面的 5 級,完全「看」不到任何畫面。 *2
要注意的是:心盲并不是一個有或無的東西,而是一個連續譜,也就是會有不同的程度。
所以,心理學界現在測量心盲程度,用的是一個叫做 VVIQ(Vividness of Visual Imagery Questionnaire,視覺意象清晰度)的問卷。如果得分在32分以下,那么你可能屬于比較明顯的心盲者。
(這份問卷我會附在文章末尾,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測一下)
另外,心盲還有一個特點:它有很多種不同的類型。
比如:大多數心盲者都很難在夢中「看見」生動的圖像,因此他們的夢境往往是簡單的、單調的。但也有些被調查者表明:他們的夢境同樣非常生動鮮明,他們只是無法在清醒的時候「主動地」想象畫面而已。
再比如:大多數心盲者無論睜著眼睛還是閉著眼睛,都很難想象畫面。但有些被調查者表明,他們睜著眼睛的時候,想象能力會變強很多,但閉上眼睛就不行了。
由于心盲極大地依賴個人的感受和描述,因此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粗淺,有待進一步的挖掘。
那么,心盲的原理是什么呢?為什么會有這種另類的感知方式呢?
很容易想到:心盲既然是「看不見」圖像,那么也許跟視覺皮質有關。神經科學家們也是這樣想的。于是,他們掃描了心盲者的大腦,試圖研究是不是因為視覺皮質不夠活躍,才使得他們想象不出畫面。
但結果并非如此。研究者們發現,心盲者的視覺皮質同樣活躍,甚至比非心盲者更活躍。換句話說,他們「看見」事物的機制并沒有任何缺失。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心盲者的視覺皮質和前額葉皮質之間的聯系有一些不同。他們能夠獲取視覺信息,但很難把這些信息整合起來,統合成一個關于畫面的主觀體驗。
有趣的是,這一點跟臉盲有一些共通之處。目前有一種觀點認為:臉盲的人辨識面孔的能力并沒有缺失,他們能夠識別五官的細節,但無法把這些信息統合成「整張面孔」儲存起來,也無法調用。
因此,臉盲者往往只能通過衣服、發型和臉部的典型特質來認人,也就是所謂的「拼湊性策略」。因為在他們腦海中,每個五官都能看清楚,但拼在一起就變得非常模糊了。
有理由猜測:或許在心盲者里面,臉盲的比例會比非心盲者更高,也就是更可能出現臉盲。不過,目前還沒看到這方面的研究,這只是我的猜測。
可能有人會問:看起來,心盲帶來的結果似乎都是不好的,那么,為什么說心盲不是一種癥狀、而是一種特點呢?它能帶來什么好處嗎?
我想用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
請試著在腦海中,回憶你最近一次去過的一個商場,盡可能詳細和具體。
如果是一個非心盲者,那么,他大概率會這樣做:回想起自己走過的路線,代入到當時的視角里面,從當時的視角「再」逛一次商場:從哪個入口進去,看到哪個品牌,招牌是什么樣的,櫥窗是什么樣的,接著往前走又是什么品牌,櫥窗是什么樣的……諸如此類。
但心盲者的做法不是這樣的。他們會先回憶:這座商場有幾層?每一層主要有什么品牌?這些品牌大概在什么位置、彼此的相互關系是什么?然后,在腦海中大致呈現一張平面圖,把這些品牌放上去。
這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思維風格。前者叫做具象思維,也叫做視覺思維。這種思維風格的人,會更關注事物可感知的屬性,比如形狀、顏色、紋理、材質……也會更傾向于把信息放在現實世界中來認知。
而后者則叫做抽象思維,也叫做概念性思維。這種思維風格的人,會剝離掉事物的現實屬性,將一切事物「概念化」,思考它們的原理、邏輯、關系、結構……把它們轉化成文字和符號信息來認知。
有一個簡單的實驗可以佐證。2020 年,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三張不同房間的照片呈現在兩組參與者面前,持續 10 秒鐘,然后讓他們分別畫出自己看到的照片,盡量還原照片里的物體。 *3
結果發現:非心盲者傾向于記住和還原眼睛看到的事物。他們畫出來的作品中,顏色更豐富,細節更鮮明,更接近照片的樣子。但會犯一些錯誤,比如遺漏一些物品,或者將甲房間的物品放到乙房間里。
而心盲者則全然相反。他們不是記住照片,而是先將照片轉化成文字,再根據文字去還原。換句話說,他們先記住了照片里有什么東西、分別在哪里,再去想象和猜測這些東西是什么樣的。所以,他們畫出來的空間關系和物體更準確,但幾乎都沒有細節。
簡而言之:心盲者會更直覺地運用概念思維的能力,而非心盲者通常需要刻意去訓練和學習才能熟練運用這種能力。
所以,當涉及到對抽象知識的提取、學習和記憶時,心盲者的效率可能會更高。
比如:學習數學、物理和其他自然科學時,心盲者能夠更容易在腦海中構建起抽象的模型,能夠更快理解。
閱讀書籍和文章時,心盲者的速度可能會更快,更容易提取信息、構建邏輯、濃縮要點,把握文章的大意。
學習同樣的知識,心盲者更擅長將它們抽象化、概念化,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網絡里面,同樣,調取起來也會更快一些。
面對一個復雜的現象,心盲者可能會更容易抽絲剝繭,分離各種事物表象的干擾因素,抓住問題的核心主干,去研究它的本質規律。而非心盲者需要多走一步,耗費更多的精力去摒除干擾。
簡單來說:在心盲者的眼中,世界不是由形形色色的「東西」組成的,而是由一個個概念節點構成的,是一張龐大的概念網絡。
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不是通過記住眼睛看到的圖像,而是通過文字和符號對世界建模。
也就是說,在他們眼中,事物是什么顏色、長什么樣子,壓根不重要,他們也不擅長去觀察和記住這些。他們更關注的是什么呢?它是什么、它在哪里、跟其他東西有什么關系。
所以,如果你身邊有心盲者,你可能會發現他們總是對現實世界「心不在焉」,觀察力很弱,總是記不住看到的東西……原因可能只是:他們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用在了抽象世界,而不是現實世界。
有趣的是,這一點也是有生理基礎支撐的。
對心盲者的大腦掃描發現:他們的自傳體記憶較弱。當回憶過去經歷的事情時,他們較不擅長使用第一人稱的視角,而是更擅長使用第三人稱的觀察視角,或者使用抽象的語義記憶去表征發生的事件。
所以,心盲者通常不擅長回憶經歷過的情景。他們能記住發生了什么,但他們很難讓自己「回到」當時的場景,再次重溫回憶。
同樣,心盲者也可能不擅長想象未來可能發生的場景,以及自己沒有實際看到的情景。
這可能會帶來兩個結果。其一,就是制約他們的藝術創造力。整體來說,心盲者更適合從事關于科學、計算機和理工類的工作,較不適合從事藝術、創意和視覺相關的工作。
當然,這也不盡然。有些藝術工作者也是典型的心盲者,比如曾獲奧斯卡最佳動畫導演的 Glen Keane,以及皮克斯聯合創始人、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總裁 Ed Catmull,他們都公開表示過自己是心盲者。
其二,這可能會削弱他們通過回憶過去,來構建一個連續的「自我敘事」的能力。
什么意思呢?簡單來說:當我們悲傷或失落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回味過去的美好經歷來讓自己振作,但心盲者很難做到這一點:他們壓根就什么都回憶不起來。
不過,反過來說,這也有一個好處:非心盲者可能會受到過去發生的創傷和負面記憶的困擾,但心盲者不會。研究發現:當涉及關于過去發生的負面經歷時,心盲者的情感波動水平普遍較弱,也就是更不容易產生內心波動。
最后,簡單聊一聊:如果你是一個心盲者,或者你的朋友和親人是心盲者,有沒有必要改變?
關于這一點,目前的研究還很初期,但基本的態度是:不需要改變。記住:心盲是一種特點,并不是病癥。你要考慮的是如何去發揮它所帶給你的特質,盡量揚長避短。
畢竟,心理學這么多年發展下來,一個越來越明確的趨勢就是:人是多樣的。
很多特質并沒有全然的好或全然的壞,僅僅只是看它們是否適應時代環境,以及你能否發揮和適應它們而已。
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或許不容易跟身邊的人相處融洽,但可能會有更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更細膩的情感感受。
一個內向的人可能在這個外向主導的環境下較為劣勢,但也許更容易發揮深度思考的優勢。
同樣,一個心盲的人,或許他的世界會缺少畫面和色彩,但同樣會帶來理性的補償。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認識身邊的人,也認識自己。
—— 閑聊時刻 ——
最后,分享一份測量心盲的 VVIQ 問卷。
以下的問卷中,每一個問題,都請按照 1-5 的分數回答。
1分:完全沒有圖像,你只是知道,但是完全「看不見」。
2分:只能勉強「看見」昏暗而模糊的圖像。
3分:能大致「看見」樣子。
4分:能「看見」逼真且生動的圖像。
5分:跟眼睛看見的幾乎一模一樣。
請根據上面的 16 個場景,想象對應的圖像,并按照清晰度和鮮明度打分。1分是最不鮮明,5分是最鮮明。具體的標準在前面。
如果總得分在32分以下,那么你就可能是一個較為明顯的心盲者。
參考文獻:
1. Zeman A, Dewar M, Della Sala S. Lives without imagery - Congenital aphantasia. Cortex. 2015 Dec;73:378-80. doi: 10.1016/j.cortex.2015.05.019. Epub 2015 Jun 3. PMID: 26115582.
2. The prevalence of aphantasia (imagery weaknes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2022).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97, 103243. https://doi.org/10.1016/j.concog.2021.103243
3. Bainbridge WA, Pounder Z, Eardley AF, Baker CI. Quantifying aphantasia through drawing: Those without visual imagery show deficits in object but not spatial memory. Cortex. 2021 Feb;135:159-172. doi: 10.1016/j.cortex.2020.11.014. Epub 2020 Dec 3. PMID: 33383478; PMCID: PMC7856239.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