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高質量的愛情,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但究竟怎樣才算是高質量的愛情呢?如果我們去社交媒體上搜索一下,會發現大家對此的看法好像都不一樣:
·有些人覺得是三觀一致,兩個人一拍即合;
·有些人覺得是能夠互相給予足夠的安全感;
·有些人覺得是兩個人無話不說,即使遇到問題也會好好解決......
那么,這個問題有答案嗎?
當然是有的,只不過它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心理學認為,我們對親密關系質量的感知和評價是非常主觀的,哪怕在別人眼里你們好像經常吵架拌嘴,覺得你倆不合適,但只要你們主觀上都認為雙方的感情很好,那么這仍然可以認為是一段高質量的愛情。
盡管如此,婚姻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其實這種“主觀性”也存在一定的共性,那些高質量的親密關系總會表現出共同的特征。
所以,今天我們就介紹 5 項相關的婚姻心理學研究,看看高質量的愛情往往都有哪些共性。
既是傾訴者也是回應者
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親密就是意味著無話不說,如果兩個人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那這肯定是一段親密度很高的關系。
這個觀點本身并沒有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親密關系其實就是“聊”出來的,但光聊天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聊的感覺”。
親密關系人際過程模型(Interpersonal Process Model of Intimacy)認為,親密感發生在兩個人之間的交流互動過程中,但是并非隨意聊聊天就能提升親密感,能夠促進親密關系發展的聊天應該具備以下三個要素:
·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一方主動向對方分享有關于內心真實自我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是自己當下的情緒,過往的經歷,一些表達擔憂或期望的想法等等,而不只是日常的瑣事。
· 伴侶回應(Partner Responsiveness):伴侶的另一方對自我表露的信息作出積極的回應,表現出自己對伴侶的理解、接納和關心。
· 對回應的感知(Perception of Responsiveness):當主動表露自我信息的一方,接收到了對方的積極回應,感覺自己是被真誠理解和尊重的時候,才能提升親密感。
研究發現,那些親密關系質量較高的伴侶往往會輪流地擔任表露者和回應者的角色,雙方都愿意主動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也能感受到彼此的關懷和支持。[1]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所以,一段高質量的愛情并不只是“你愛我、我愛你”這么簡單,而是體現在每一個“你愿意說、我愿意聽,說了能聽懂、聽了能回應”的過程中,每一次的主動換位分享和回應,其實就是真愛的縮影。
我們都變得更好了
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自我擴張”(Self-expansion),這是我們人類的一種基本動機,指個體通過與他人建立關系或參與新活動來實現認知上的擴展和情感上的滿足,從而增強個人的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在親密關系中,這種動機尤為明顯,因為親密關系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共享空間,伴侶能夠毫無保留地相互分享對方所沒有的知識、技能、情感支持和物質資源,從而幫助彼此擴展自我邊界。比如你對攝影一竅不通,但因為對方是攝影愛好者,你也學會了一些構圖和審美的技巧。
一項發表于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的研究指出,相比起局限在日常生活的情侶來說,那些經常一起嘗試新鮮活動的情侶,比如一起學習新技能、嘗試新的體驗或探索新的地方等,他們的親密感更強,對關系的滿意度也更高一些,并且這種提升能長久地影響雙方的關系。
所以,在高質量的愛情關系中,雙方能夠經常體驗到自我擴張,不僅享受彼此的陪伴,而且還會帶來共同的成長和改變。
以積極的方式解決沖突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如果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系質量很高,應該就不會吵架了。
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哪怕是再怎么恩愛的情侶,也會因為一些柴米油鹽的小事而吵架。所以,愛情質量高不高其實并不在于“會不會吵架”,而在于“怎么吵架”。
心理學家將親密關系中的沖突處理方式分為了以下四種:
· 沖突參與(Conflict Engagement):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緒,試圖通過對抗或辯論來解決問題。
· 回避(Withdrawal):選擇逃避或避免直接面對問題,通過減少互動或不回應來處理沖突。
· 遷就(Compliance):為了避免沖突擴大,選擇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接受對方的觀點和決定。
· 積極問題解決(Positive Problem-solving):表達自身的感受和立場,同時傾聽尊重對方的想法,通過有效地溝通和協商來解決沖突。
一項發表在《婚姻與家庭雜志》的研究調查了 155 對新婚夫婦在 7 年內的婚姻關系,發現伴侶之間的沖突處理方式能夠很好地預測一段關系的質量和滿意度,婚姻滿意度高的伴侶往往傾向于使用“積極問題解決”的方式來解決雙方的沖突。[3]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因此,在一段高質量的愛情中,伴侶會把爭吵當作是一次溝通的機會,彼此都愿意用理解和尊重的態度來共同面對問題,而不是執著于分清“誰對誰錯”,從而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和親近感。
笑點變得越來越像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無論是認識很久的老朋友,還是感情很好的情侶,他們之間總是能秒懂對方的段子,不約而同地笑出聲來。
事實上,兩個人在笑點上合不合拍,確實可以看得出來關系的親密程度。
一項發表于《人際關系》雜志的研究就深入觀察了情侶之間的笑聲互動,研究者邀請了 71 對情侶,在實驗室里分別完成了關于關系質量的問卷,然后每對情侶分別進行一次對話,話題是關于兩人相識的場景,整個過程被錄像記錄,并采用微觀分析的方式標記對話中出現的笑聲。
結果發現,在對話中,同時大笑的時間比例越高、笑得時機越同步的情侶,他們在問卷中報告出的親密感也越高。[4]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這個結果其實和我們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系統(Mirror Neuron System)有很大的關系,它的核心功能是幫助個體“感同身受”,即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或情感狀態,激活自己大腦中與之相關的神經回路,從而理解他人的體驗或模仿其行為。而越是親密的人,這種“共鳴”就會越強烈,所以才會出現感情很好的兩個人總是會不約而同大笑的現象。
所以,當你發現你和伴侶之間笑點變得越來越像,這種日常的小默契,其實正說明了你們之間的親密關系質量很高。
能夠做到真正的寬恕
情侶之間相處難免會出現做錯事的情況,例如不小心打碎了對方的手辦,一起出游時忘帶身份證等等。
那么,那些親密關系質量較高的情侶在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會怎么處理呢?
一項發表在《積極心理學雜志》的研究對 91 對已婚夫妻進行了為期 1 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在婚姻中表現出更高寬恕能力的伴侶,通常也有著更高的婚姻質量。[5]
研究者還指出,寬恕并不意味著“沒事”“算了”或“強忍著不說”。真正的寬恕,意味著:
·你會如實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壓抑在心里;
·你愿意嘗試從對方的角度理解問題,而不是只盯著錯誤本身;
·你能夠在情緒平復之后,重新恢復對伴侶的信任和積極態度;
·你把注意力從“誰對誰錯”轉移到“我們怎么一起面對這個問題”。
所以,高質量的愛情并不是沒有犯錯或傷害,而是雙方都能做到真正地寬恕對方的行為,表達出一種接納和珍惜對方的態度,久而久之,這段關系才會變得更加堅韌和深厚。
高質量的愛情在于練習
我們常常以為,真愛的出現是因為“緣分”或“性格契合”。但是心理學研究結果總會告訴我們,一份美好的愛情也許是始于心動,而一段高質量的愛情更多的是兩個人共同努力守護和經營的成果。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享幾個簡單有效的心理學方法,幫助我們提升親密關系的質量。
· 練習傾聽式回應:當對方在表達情緒時,盡量讓自己不打斷、不反駁、不急著給建議,而是等對方說完后,溫柔地回應 Ta:“我理解你的感受”、“我在你身邊陪你”。
· 設定情緒交流時間:對于平常忙于工作和生活,缺乏溝通的情侶來說,建議設定一個固定的情緒交流時間,哪怕只有 30 分鐘,雙方也可以輪流分享一件最近印象深刻的事情,并傾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踐行共同成長計劃:比起每次約會都做同樣的事情,不如嘗試一些沒做過的事情,或者彼此教會對方一個技能,更能提升關系親密度。
· 學習非暴力溝通法:用四步表達法來溝通問題:觀察(發生了什么)、感受(我感覺)、需要(我想要)、請求(我希望),例如“我看到約會時你一直在玩手機,我感覺有點被忽略了,我其實很希望能在吃飯的時候一起有說有笑,我們可以聊聊最近的一些經歷或感受之類的。
· 練習寬恕:對于那些很容易因為對方的過失而生氣冷戰的人來說,寬恕練習就是最好的一種改變方式,我們可以嘗試在筆記本上寫下你曾經因為伴侶的行為而感到受傷的一件事情,以及你當時的想法和情緒,然后換位思考寫一句:“如果我是 Ta,當時我可能是......”
結語
正如婚姻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在《愛的八次約會》中寫道:“愛是一種行動,甚至比感覺更重要,它需要意圖和關注,這種練習我們稱之為‘調諧’。”
高質量的愛情沒有普適的標準答案,重要的是雙方持續地練習“如何愛人”,并及時做出改變和調整,才能真正實現與伴侶的同頻,從而培養出獨屬于自己的高質量愛情。
參考文獻
[1] Laurenceau, J. P., Barrett, L. F., & Rovine, M. J. (2005). The interpersonal process model of intimacy in marriage: a daily-diary and multilevel modeling approach.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9(2), 314.
[2] Muise, A., Harasymchuk, C., Day, L. C., Bacev-Giles, C., Gere, J., & Impett, E. A. (2019). Broadening your horizons: Self-expanding activities promote desire and satisfaction in establishe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6(2), 237.
[3] Kurdek, L. A. (1995). Predicting change in marital satisfaction from husbands' and wives' conflict resolution sty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53-164.
[4] Kurtz, L. E., & Algoe, S. B. (2015). Putting laughter in context: Shared laughter as behavioral indicator of relationship well‐being.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4), 573-590.
[5] Fincham, F., & Beach, S. R. (2007). Forgiveness and marital quality: Precursor or consequence in well-established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4), 260-268.
策劃制作
作者丨ACC心理科普
審核丨楊小洋 四川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心理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心理學會老年心理專委會委員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審校丨徐來、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