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結婚時,收了大學同學的紅包,有位同學至今單身,我一直沒機會送還。
剛好她馬上生日,我借此跟她聊天,才得知這幾年,她自由戀愛被父母阻攔,相親數次都不如意。
現如今,她已經做好單身一輩子的準備了。
聊完她的感情生活后,她突然問道,你當初為什么結婚?
我差點脫口而出當然因為愛啊,可她正對感情失望,我如此說未免太缺乏共情心理。
更重要的是,人至中年,我才發現:
相比戀愛的浪漫,婚姻里的愛更復雜,三言兩句根本說不清。
我試著向DeepSeek提問。
關于婚姻幸福長久的經營之道,它給出了相輔相成的3個建議。
從基本需求到個人邊界,再到共同成長,剛好對應婚姻的三個階段。
無論你身處哪個階段,都應該了解一下。
豆瓣生活組有人提問:
婚姻讓人感到委屈又痛苦,該怎么辦?
有個網友的分享,引起了很大的共鳴。
她說:
我們是自由戀愛,三觀一致、經濟獨立,奔著幸福結婚,卻敗在了瑣碎的家務上。
我做飯,他洗碗,結果他的眼里真的只有碗。
餐桌的菜渣、灶臺的水污、墻壁上的油漬,都是我跟在后面收拾。
一起打掃衛生,他只會掃地、拖地。
坐亂的沙發、亂扔的鞋子、亂七八糟的桌面,這些我順手就能收拾好的東西,他完全看不見。
換季時,過季的衣物要收納,換季的衣物得晾曬,舊衣物要整理、打包,床單被褥要拆卸、清洗。
我體諒他工作比我忙,甘愿為家多些付出,可在他眼里這些活慢慢變成了我的理所當然。
付出不被看見,這樣的婚姻讓人委屈,更讓人痛苦。
有一次,我孕吐很嚴重,沖到衛生間吐得翻江倒海。
而他盯著手機打游戲,紋絲不動,只問了句,你怎么了。
我心頭瞬間涌起一股悲涼,眼淚唰唰往下掉。
第一次對婚姻感到絕望,產生了離婚的念頭。
在他看來,孕吐是很正常的生理反應,除了問候又不能替我承受。
他把這件事發到網上,遭到網友一頓罵,但也有人分析了女性孕期困境,給出了切實可行的行動指南。
之后一次孕吐時,他立刻準備好盆和熱毛巾,輕拍著我的后背,嘴里念叨著:
怎么吐得這么厲害,真是不容易!
從那以后,他學會了察覺我的情緒,主動采取行動,我也學著控制脾氣,對他多了些耐心。
他承認對女性懷孕這件事太想當然了,沒意識到我的身體和心理經歷的雙重折磨,希望我能多多引導他。
我也不再帶著指責的語氣去反問,而是用溫和的口吻直接告訴他我的需求和感受。
看到這些轉變,我發現索取也是一門學問。
付出,是愛的奉獻。
索取,是愛的渴望。
好的婚姻,全靠用愛經營。
若想把握好付出和索取的關系,可以嘗試從以下兩點入手。
1、情緒化表達,不如清晰地表達
“你為什么不收拾桌子?”
“桌子也要收拾一下哦。”
帶著情緒去表達,話一出口,便會令人產生抵觸和憤怒。
收起帶刺的語言情緒,清晰表達自己的需求,坦然地索取,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讓彼此更親密。
2、保持分享欲,讓情感流動起來
分享欲,是維持親密關系的紐帶。
分享中,負面情緒得以疏解,美食、風景可賦予瑣碎日常美好的意義。
他懂你分享時的心情,理解你分享背后的深情,情感在分享中才能流動起來。
愛意有所回應,付出有所回報,雙向奔赴,才是婚姻最美的底色。
你會因為男朋友不吃西紅柿而吵架嗎?
知乎有個網友,她覺得西紅柿很好吃,盡管男朋友明確表示不想吃,她還是不停地勸說。
吃到最后,她要求男朋友必須抿一口。
沒想到男友突然生氣了:
你別強迫我了,行嗎?
兩人因此吵了起來,她覺得很委屈很失落,發帖問網友:
我覺得這個東西很好吃才分享給他,只是讓他吃一小口,可他為什么覺得我在強迫他,我們適合結婚嗎?
有個評論看得我毛骨悚然:
你打著分享的名義,在對你男朋友進行“服從測試”。
從一半到一小塊,到最后的抿一口,完全不尊重他的意愿,只想讓他認同西紅柿好吃,認可你是對的。
看似善意的為他好,實則是強迫他服從。
他連不吃西紅柿的自由都沒有,還是別結婚了,建議他趕緊跑。
這個評論讓我想起《情感勒索》中的一句話:
沒有界限感的相處,是從空間和自由上,對他人生活的一種入侵。
這種行為造成的傷害,看不見摸不著,往往在暗中束縛著我們,讓人感到窒息。
有個網友結婚不久,老公的親戚來家里蹭住,小孩光著腳上躥下跳,把家里弄得又臟又亂。
對有輕微潔癖的她而言,簡直是酷刑,她提出讓親戚出去住酒店。
沒想到,戀愛時老公喜歡她愛干凈,現在卻嫌棄她事多麻煩,完全不覺得親戚的行為已經越界。
一番爭執之后,老公才理解了她的痛苦,此后再也沒有帶人住過家里。
戀愛時,我們對另一半自帶“濾鏡”。
習慣、興趣、性格上的差異,有時會成為吸引彼此的個人魅力。
可一旦步入婚姻,這些特點都可能成為侵犯個人邊界的觸發點。
以自我為中心地去強迫,會把對方越推越遠。
一再降低標準地去忍耐,會把自己消磨殆盡。
婚姻長久的本質,是愛對方的同時,守住各自的邊界,找到最舒服的相處模式。
建立邊界感,可以從以下兩點做起。
1、對越界行為說“不”,坦然做自己
當我們的邊界被侵犯時,會感到不適和不安,如果不及時厘清,焦慮煩惱只會愈演愈烈。
這個時候,我們要大膽說“不”。
不要懼怕意見分歧,在爭執中展現出脆弱,逐漸明確邊界,才能守住邊界。
個人邊界,如同“呼吸的空間”,守好了,才能自由、自然、自發地按照真我的本性成長。
2、學會對另一半理解、共情、尊重、包容
很多時候,我們無意識中就會觸碰到伴侶的“逆鱗”。
單純的規避和讓步,解決不了內心深處的恐懼和不安。
重要的是學會傾聽,理解對方的痛苦、共情對方的處境、尊重對方的意愿、包容對方的行為。
像解一道數學題那樣,經過曲折和明暗,從情感到行動,做到真正的懂得。
前些天,一位好友跟我分享了一件事,字里行間充斥著幸福。
原本正常下班,她負責去幼兒園接孩子,可那天她要加班,而她老公晚上有聚餐。
她老公剛接手了一個新項目,這次聚餐就是為了將其介紹給對方,方便以后的工作對接。
帶娃和重要的聚餐互相沖突,她老公毫不猶豫選擇了回家。
她忙完工作回到家,看到孩子寫完作業、洗好澡,正在床上看動畫片。
她說:“溫馨的一幕,瞬間治好了工作帶來的壞心情。
我有些愧疚,自己的工作沒處理好,打亂了他的工作安排。
可他絲毫沒有怨我,說早送晚接我比他辛苦,需要他的時候,當然應該由他來照顧孩子。
關鍵時刻有人可依,那一刻感覺心里真的很踏實。”
中年夫妻,能各自在工作上拼殺,全靠背后有一個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伴侶。
心理學中有個“安全基地”效應,指的是頂級伴侶是對方探索世界的底氣。
受傷了可以回來療傷,蓄力后能夠再次出發,達到最高級的共生——
既自由、又歸屬。
相依又自由,可以說是好友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她喜歡早睡早起,而她老公是個夜貓子。
起初他們為了步調一致,曾試圖為對方改變生活習慣,但磨合效果不盡人意。
沒想到有了小孩后,兩個人的作息恰好互補,他們錯峰陪娃,為對方騰出私人時間。
早晨她要讀書、跑步,她老公負責孩子起床、做早餐;
晚上她老公要做副業,她負責孩子的睡前活動。
完美的婚姻既不是節奏完全同步,也不是疏離獨身,而是動態互助和彼此成就。
若想做到依賴與獨立共生,可以從這兩點做起。
1、合力而行,走得更遠更久
在養育孩子上,做到共同撫養,協商教育。
家庭關系出現問題時,明確小家和原生家庭的界限,共同應對婆媳、翁婿矛盾。
經濟、健康遭遇危機時,切忌互相指責,重要的是一起面對、共同承擔、并肩作戰。
兩個人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合力行事,婚姻才能走得更遠、更久。
2、堅持自我,做自己的靠山
女至中年,工作、生活、育兒的瑣事紛涌而來,各種壓力下,很容易顧此失彼,最后沒了自我。
無論如何,都不要輕易放棄工作,它是一個人生活獨立的底氣。
保持興趣愛好,跑步、閱讀、看紀錄片、做手工、做美食、種花、養鳥都可以。
生活順意時,可自得其樂、愉悅伴侶。
人生低谷時,可安放疲憊、滋養身心。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
“已婚的人從對方獲得的那種快樂,僅僅是婚姻的開頭,絕不是其全部意義,婚姻的全部含義蘊藏在家庭生活中。”
每個人都在尋找婚姻的幸福所在,有人偏愛轟轟烈烈的浪漫,有人向往歷經風雨的熱烈。
到最后卻發現,幸福藏在平淡細碎的點點滴滴里。
生活中,我理解你的辛苦,你懂得我的不易,懂付出有回應。
相處中,我尊重你的個性,你包容我的脆弱,知分寸守邊界。
感情上,有你時共度煙火,無你時書燈作伴,共撐傘獨賞天。
婚姻需要呵護,當婚姻生活中充滿愛、尊重與包容、責任與扶持,婚姻不再是牢籠,而是滋養生命的土壤。
愿你,在婚姻中,依然能夠從容而堅定,遇見更好的自己,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作者 | 木禾子,90后女碼農,公眾號:木禾子
主播 | Bobo,十點讀書資深主播,聲音導師,:Bobo的悅讀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