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國民革命軍北伐是1926年至1928年間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對北洋軍閥發(fā)起的內戰(zhàn),分前后兩期。由于戰(zhàn)場是由南向北推進,因此被簡稱為“北伐”或“北伐戰(zhàn)爭”。
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實行專制統治,引發(fā)孫中山等人討伐。1916年袁世凱去世后,北洋軍閥為爭取中國的最高統治權陷入混戰(zhàn),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時期。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同時孫中山吸取之前的失敗經驗,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策,并于1924年在廣州組建大元帥府,建立黃埔軍校。
1926年,為了援助湖南的唐生智,廣東國民政府決定進行北伐。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蔣介石擔任總司令。北伐軍從廣東起兵,經過兩湖、江西、浙江等數個戰(zhàn)場的作戰(zhàn),連續(xù)攻占了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但此時國民政府內部因對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態(tài)度分歧而出現分裂,北伐一度陷入停頓。隨后蔣介石控制下的南京國民政府和汪精衛(wèi)控制下的武漢國民政府分別發(fā)動“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國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寧漢合流后,國民革命軍重新獲得動力,蔣介石遂于1928年初開始了二次北伐。在與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聯合后,國民革命軍于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軍閥張作霖從北京撤退到東北,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炸死。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在同年底宣布東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北伐正式結束。
北伐的勝利宣告了北洋軍閥統治的終結,客觀上統一了中國,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獲得了對全國的統治權。為國民政府的建設奠定了客觀條件,此后中華民國進入訓政時期,開啟了建設的黃金十年期。
北洋政府分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全國各省紛紛響應。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并就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皇帝退位。隨后孫中山辭職,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遷往北平(北京),開始了北洋政府時期。
1915年袁世凱試圖復辟帝制,受到全國抵制,孫中山組織了護國戰(zhàn)爭,袁世凱在眾叛親離中于次年病死。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時期。北洋軍閥集團分裂為皖、直、奉三大派系,其中皖系和直系是袁世凱北洋軍閥的嫡系。北洋軍閥各派系之間為爭奪政權,相互攻伐,先后爆發(fā)了直皖戰(zhàn)爭、直奉戰(zhàn)爭等軍閥內戰(zhàn),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
國共合作
隨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爆發(fā),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
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隨后北京、武漢、廣州等地先后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和浙江嘉興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
此時的孫中山在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先后失敗后,經過反思,拋棄了過去依靠一派軍閥打倒另一派軍閥的方法,決定重組國民黨。
同時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也使孫中山有了新的希望,他決定借鑒蘇聯經驗,聯俄聯共。1923年8月,孫中山派出了蔣介石為首的代表團赴俄國考察,10月,蘇聯代表鮑羅廷到達廣州,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1923年冬,國民黨先后成立國民黨改組委員會和臨時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專門負責國民黨改組。11月臨時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發(fā)布《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并籌備召開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也積極幫助國民黨進行改組,許多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幫助國民黨建立黨組織。
1924年1月20-30日,國民黨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國民黨章程》等文件,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會后國民黨還建立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習,即黃埔軍校。國共合作還使得廣東的工農運動蓬勃發(fā)展。
湖南內戰(zhàn)
湖南是20年代初第一個宣布自治的省份,是國民政府與北洋軍閥之間的緩沖地帶。
1926年3月,湖南省防軍第四師師長唐生智與國民政府聯系后起兵占領長沙,驅逐了趙恒惕,宣布代理省長之職。4月,吳佩孚任命湖南省防軍第三師師長葉開鑫為“討賊聯軍湘軍總司令”,并派李卓章率部援葉。唐生智寡不敵眾,被迫退出長沙,向廣州求援。從形勢上看,如果唐生智戰(zhàn)敗,兩廣革命根據地勢必受到直系軍閥的嚴重軍事威脅,陷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因此,國民政府決定派兵進入湖南支援唐生智。5月,國民政府任命唐生智為國民革命軍前敵總指揮,兼理湖南民政事宜及第八軍軍長;同時令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第八旅鐘祖培部及第四軍獨立團葉挺部入湘援唐,吹響了北伐的前奏。
國民革命軍方面
當時北伐軍為了各個擊破頑敵,確定了先擊破吳佩乎再消滅孫傳芳的方針,并為此制定了如下作戰(zhàn)計劃:編制四、七、八三軍為中央軍,唐生智為中央軍總司令,直趨武漢,封鎖武勝關;二、三軍及駐瑞金的賴世獨立第一師,為右翼軍,集中攸縣,朱培德為總司令,監(jiān)視江西的孫傳芳軍;新收編的彭漢章、王天培九、十兩軍為左翼軍,袁祖銘為總司令,集中津、洋,進出荊、沙,牽制鄂西的盧金山、于學忠等直軍。
北洋軍閥方面
北洋軍閥的直系、皖系和奉系總兵力約75萬。其中,吳佩孚的直系軍約20萬人,控制著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以及陜西和河北的部分地區(qū);孫傳芳的軍隊約20萬人,控制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和蘇州五省;奉系的張作霖軍約35萬人,占據東北各省和京津等地。這些軍閥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控制了北洋政府,并在北方地區(qū)如南口和多倫等地對傾向革命的國民軍發(fā)起進攻。在南方,吳佩孚增兵進入湖南,試圖聯合西南軍閥,攻擊廣東的革命根據地;而孫傳芳則在贛、閩地區(qū)伺機行動。
結果及影響
1926年7月開始的北伐戰(zhàn)爭是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統一戰(zhàn)線的反帝反封建的戰(zhàn)爭。北伐戰(zhàn)爭符合國民革命發(fā)展的需要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自1912年以來,統治中國十余年的北洋軍閥,迅速地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
北伐的勝利宣告了北洋軍閥統治的終結,客觀上統一了中國,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獲得了對全國的統治權。為國民政府的建設奠定了客觀條件,此后中華民國進入訓政時期,開啟了建設的黃金十年期。同時,由于東北易幟,挫敗了日本帝國主義策劃東北獨立的陰謀,使東北擺脫了日本的控制,結束了獨立或半獨立狀態(tài),阻止和延緩了日本對東三省的武裝干涉和軍事占領。
從反對外國侵略,維護國家獨立的民族立場說,東北易幟是有利于國家民族的進步之舉,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