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
襄陽,地處鄂西北要沖,素有“七省通衢”之稱,其戰略地位在抗日戰爭中尤為突出。自1938年武漢淪陷后,襄陽成為第五戰區指揮中心,更是黨領導下鄂西北抗日救亡運動的核心區域。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里,鄂西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以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犧牲精神,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壯歌。
一、黨組織的建立與戰略布局
1939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決定撤銷湖北省委,成立鄂西北區黨委(后歸屬鄂豫邊區黨委),管轄襄陽、谷城、南漳、光化等15個縣黨的工作。區黨委成立后,迅速在襄陽樊城開展工作,隨后遷至谷城茨河鎮,以手紡織訓練所為掩護,建立秘密聯絡站和干部培訓基地。這個被譽為“鄂北抗大”的機構,在1939年至1940年間培養了200余名抗日骨干,發展黨員60余人,為敵后抗戰輸送了大量人才 。
在南漳,黨組織通過合法身份開展活動。1939年,地下黨馬識途以民眾教育館館長身份創辦《南漳周刊》,宣傳抗日主張;洪季濤在文化工作站設立閱覽室,傳播《新華日報》《解放周報》等進步刊物,吸引青年投身革命 。至1939年3月,南漳城關地區已有黨員25人,并成立“戰時教育工作促進團”,成員達60余人,深入城鄉開展抗日宣傳 。
二、敵后游擊戰的開展
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在襄陽周邊積極開展游擊戰,有力牽制了日軍的進攻。1939年8月,朱大山、謝坤率50余名由襄(陽)棗(陽)隨(縣)地區的抗日青年組建的抗日特種工作隊(簡稱特工隊),在京山與李先念部會師,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警衛連。謝坤在1940年11月掩護師部轉移時,率警衛排以“五里荊棘通道”戰術成功突圍,并在大花嶺制高點擊退日偽軍六次進攻,殲敵200余人 。1941年5月,謝坤在襄陽馬鞍山戰斗中為掩護戰友撤退,身中數彈仍堅持戰斗,最終壯烈犧牲,年僅28歲 。
鄂北支隊在朱大山的帶領下,活躍于襄東、隨西一帶。1943年,支隊在安陸馬鞍山與日軍遭遇,朱大山率部激戰終日,斃敵營長肖心如以下60余人。他還多次襲擊云夢、孝感等地的日偽據點,如1943年5月夜襲伍洛寺,殲滅日偽軍130余人,繳獲步槍300余支 。
三、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
鄂西北人民以多種形式支援抗戰,形成了全民抗戰的銅墻鐵壁。谷城茨河手紡織訓練所不僅培養干部,還為前線生產棉布、毛巾、藥棉等物資,累計生產棉紗數百萬斤,同時為黨籌集活動經費 。南漳的“戰時教育工作促進團”通過演講、演戲、辦墻報等方式動員群眾,僅城關地區就有60余人加入該組織 。
老河口商會在抗戰期間秘密設立電臺,向延安傳遞日軍情報。商戶們捐贈生豬300余頭、大米500余石,并將綢緞、藥材等物資送往前線。1945年日軍進攻老河口時,商會組織擔架隊和運輸隊,協助守軍作戰。
四、統一戰線的成功實踐
黨在鄂西北積極爭取開明人士和國民黨愛國力量合作抗日。南漳縣長蔣元在中共地下黨員李云漢、馬識途的影響下,支持抗日宣傳活動,并允許設立“軍民合作大飯店”作為秘密聯絡站 。1939年,鄂西北區黨委通過統戰工作,爭取到國民黨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的支持,在南漳開辦文化工作站,傳播進步思想 。
工商界人士也積極投身抗戰。老河口商會會長王敬之不僅捐贈物資,還利用商會掩護地下黨活動。1945年日軍占領老河口期間,他組織商戶秘密為新四軍傳遞情報,協助傷員轉移。
五、重要戰役中的協同作戰
鄂西北人民的抗戰與正面戰場緊密配合,在棗宜會戰、隨棗會戰等重大戰役中發揮了關鍵作用。1940年棗宜會戰期間,新四軍第五師在襄東地區開展游擊戰,切斷日軍運輸線,配合國民黨軍隊作戰。張自忠將軍殉國后,襄陽軍民自發組織追悼活動,募集慰問金支援前線 。
1945年3月的老河口戰役中,黨領導的地方武裝與國民黨守軍協同作戰。日軍進攻金雞冢時,光化縣義勇大隊配合守軍擊退敵人多次進攻。戰役期間,襄陽人民提供糧食、擔架,并協助修筑工事,最終迫使日軍撤退 。
六、日軍暴行與襄陽人民的犧牲
日軍在鄂西北犯下了累累罪行。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日軍對襄陽轟炸413次,出動飛機2380架次,炸死炸傷2萬余人,炸毀房屋5.8萬間 。1940年6月襄陽淪陷期間,日軍在南漳李家沖屠殺群眾數十人,在宜城將平民當活靶子射擊 。
面對暴行,鄂西北人民寧死不屈。1941年,年僅20歲的女黨員楊威在安陸被日軍逮捕,面對酷刑堅貞不屈,高呼“我的名字叫抗日”,最終英勇就義 。類似的英雄事跡在襄陽各地不斷涌現,彰顯了人民群眾的抗日決心。
七、歷史記憶與精神傳承
鄂西北人民的抗戰為全國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開展游擊戰、建立根據地、動員群眾,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有效牽制了日軍西進,拱衛了西南大后方 。據統計,新四軍第五師在襄陽地區傷亡1.3萬余人,襄陽因抗戰傷亡17萬余人,這些數字銘記著襄陽人民的巨大犧牲 。
戰后,鄂西北人民通過建立紀念館、慰問抗戰老兵等方式傳承抗戰精神。谷城茨河手紡織訓練所舊址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漳李協一紀念館、老河口抗戰紀念館等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在黨的領導下,鄂西北人民以血肉之軀筑起了抗日長城,其英勇斗爭的歷史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豐碑上。這種不畏強敵、團結一心的精神,激勵著后人在新時代繼續為民族復興而奮斗。正如襄陽古城墻上鐫刻的誓言:“但使荊楚軍民在,不教胡馬渡襄陽!”這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中華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寫照。
文字丨龍 山
編輯丨龍 山
圖片丨網 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