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前,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陳濟棠在廣東主政多年,因為勢力根深蒂固,手下軍隊人數眾多,也被人稱為“南天王”。
在近代史上有著一定分量的陳濟棠,除了軍事和政治上的建樹,身上另外一大趣聞,就是他的妻子莫秀英。
陳濟棠的妻子莫秀英出身寒門,在成年后嫁人,但因為沒有生出孩子而被拋棄。
在民國時期地位低下的女性身份,迫使莫秀英流落青樓,當了一名歌姬。
但讓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直到遇見陳濟棠開始,她的一生發生驚天逆轉。
不僅為這位國民黨上將生下11個孩子,還成為了廣東地區人人敬重的廣東之母!
那么,莫秀英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她對于廣東又有著怎樣的貢獻,以至于后人尊稱她為廣東之母?
一 淪落青樓
莫秀英原名莫五姑,出生于1900年的廣東茂名,莫家祖上也出過一些有名望的人,其中莫秀英的祖父莫郁林是當地的富商大戶。
但后來因為列強對中華大地的侵略,莫家也在戰亂中家道中落,等到莫秀英出生的時候,全家人的經濟都非常拮據。
當時莫家有好幾個孩子,莫秀英排名第五,所以才有了莫五姑這個名字。
莫秀英童年的時候,因為家里孩子太多,父母無力撫養,就將她送到了外婆家寄養。
莫秀英的外婆是舊社會的大家閨秀,對琴棋書畫和女紅等事務非常精通,并且還會唱粵曲。
在她的培養下,莫秀英也繼承了這些才學,成為遠近聞名的才女。
那個年代的人結婚都很早,所以在14歲的時候,莫秀英就被父母送到了一戶條件還不錯的家庭當兒媳。
最開始的時候,丈夫一家人對莫秀英還算疼愛。
但隨著日子越來越長,一連六年時間,莫秀英都沒能為丈夫一家添丁進口。
如果這種事放到了現代,不一定是妻子的錯誤,要通過醫療檢查來判斷原因。
可莫秀英所處的時代,所有人都將生不出孩子這件事的過錯放到了莫秀英身上。
最終丈夫一家人將她掃地出門,莫秀英原本打算回到父母身邊生活。
但因為兄弟姐妹太多,再加上當時奉行的都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種傳統觀念。
在親生父母那里,莫秀英完全就沒有容身之地。
從小撫養她長大的外婆也因為年事已高,不能再照顧她。
被丈夫休掉的莫秀英需要一個人面對生活,因為會唱粵曲,莫秀英就到了當地的一個青樓當起了歌姬。
也是在這里遇到了改變自己命運的男人,陳濟棠。
陳濟棠于1890年出生在廣東防城縣,年紀比莫秀英大十歲,曾考入廣東陸軍小學。
畢業后加入軍隊,當時在廣東地方部隊擔任一名連長,奉命在陽江一帶維持社會治安。
一次閑暇的時間,陳濟棠和戰友前往青樓玩樂,在這里遇到了莫秀英。
此時的莫秀英憑借美貌和曲藝,已經成為了青樓內的一位知名人物。
在戰友的要求下,莫秀英為陳濟棠等人進行表演。
陳濟棠一眼就喜歡上了莫秀英,覺得她面容端莊,非常符合“旺夫益子”的面相。
后來花費了一定的銀元,再加上戰友的撮合,莫秀英被陳濟棠贖出了青樓,成為了陳濟棠的一名小妾。
自從迎娶了莫秀英之后,陳濟棠的仕途就開始節節攀升。
在1925年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軍長,并且深受孫中山的賞識。
二 被尊為“廣東之母”
手中大權在握的陳濟棠,愈發相信自己的這一切是莫秀英帶來的好運,對她的依賴心理也越來越重。
不久之后,陳濟棠的正妻因病離世,莫秀英至此也成為了陳濟棠的正室。
并一連為他生下來十一個孩子,其中有七個兒子,四個女兒。
在那個年代,人丁興旺是一個很大的資本,因此上陳濟棠對莫秀英更加喜歡。
慢慢的,開始將仕途上的一些事與莫秀英商量。
莫秀英自幼跟著外婆飽讀詩書,所以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再加上多年的社會經歷,總能為陳濟棠找到那條正確的道路。
抗日戰爭爆發之前,陳濟棠已經在廣東地區占據絕對地位。從軍事、政治、經濟上都有長足發展,也被外界稱為中國的“南天王”。
在此期間,莫秀英勸陳濟棠重視廣東人民的生活和發展,并且建議多開學校,多辦醫院和收容所,安頓貧苦百姓的生活。
對于妻子的這些建議,陳濟棠全部執行。
廣東近代歷史上的許多基建工程,比如海珠橋、愛群大廈等等,都是在陳濟棠任期內完成的。
因此上陳濟棠才在廣東獲得了民眾的支持,在國民黨內部占據一席之地。
而莫秀英除了對丈夫的獻言獻策,就是親身參與到醫院和學校的建設之中。
她主持成立的廣東仁愛善堂,專門為當地貧困百姓免費發放藥品,救了許多人的性命。
莫秀英的善舉感動了廣東人民,因為其在醫療、教育,以及民生上的重大貢獻,當地百姓將她尊為“廣東之母”。
后來日軍準備發動侵華戰爭,開始對國民黨內部官員進行拉攏,其中包括汪精衛等國民黨元老,都成為了大漢奸。
汪精衛
在國家的大是大非面前,莫秀英對丈夫發出勸告,告誡他一定不能當漢奸,要為廣東地區的人民,乃至全國人民而堅定立場。
陳濟棠對于日本人的威逼利誘統統拒絕。
但蔣介石在日軍的侵略步伐面前,實行的是兩種政策,一是叫囂著攘外必先安內,調動大量軍隊進攻中央蘇區。
其次就是削弱像陳濟棠這種地方勢力的軍權和政治權利。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前,陳濟棠為了對抗蔣介石的瓦解政策,在1936年發動了著名的兩廣事變。
在這場權利斗爭中,陳濟棠最終在桂系等地方勢力的威脅下被迫下臺,乘船前往香港生活,結束了對廣東地區的八年統治。
三 最終命運
下臺的這段時間里,陳濟棠曾帶著莫秀英到莫家祖籍的上高村短暫居住。
因為莫秀英出身青樓,再加上是外地嫁過來的,按照傳統習俗,是不能插手莫家家族事務的。
可在陳濟棠的堅持下,花費大量錢款,讓莫秀英修繕祖屋,以及對家族內部的一些事進行決斷。
并且在此期間,莫秀英除了修繕祖屋,還出資在當地建起了高州德明中學和廣南醫院這些民生工程,幫助當地百姓改善生活條件。
原高州德明中學
對于莫秀英的幫助,上高村的村民十分感激,最后還將村名改為了南秀村。
南字是陳濟棠的字號,名為伯南,秀字就是莫秀英,以此來紀念這對夫婦對家鄉的貢獻。
后來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蔣抗日。
陳濟棠對于侵華日軍非常痛恨,也從中看到了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
就與蔣介石之間達成和解,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和最高國防委員會戰略委員,投入到抗日戰爭之中。
在此期間,莫秀英一邊照顧所有孩子成長,讓丈夫沒有后顧之憂,也力所能及的支持全國的抗日事業。
一直到1947年,莫秀英病逝,陳濟棠痛失愛妻,悲痛的寫下了,喪我賢良傷肺腑,每逢虞祭淚成行這種詩句,以此表達悲痛心情。
最后陳濟棠將莫秀英安葬在了湛江湖光巖。兩年之后,陳濟棠跟隨國民黨敗退到了臺灣省。
一直到1954年去世之前,沒能再到妻子的墓前進行祭拜。
1993年,隨著兩岸關系的常態化發展,陳家后人將陳濟棠的骨灰從臺灣省送回湖光巖,完成了陳濟棠死前與妻子合葬的遺愿。
陳濟棠夫婦合葬墓至今屹立在廣東省湛江市,受后人拜訪游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