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維夫大學國家安全研究所(INSS)和以色列知名民調機構聯合發布數據:82%的以色列受訪者信任軍隊,僅35%的人支持總理內塔尼亞胡。這個數字的冰冷,成為最新中東局勢下最廣為關注的政治信號。
表面的繁榮與結構性裂變
6月下旬,謝克爾兌美元匯率連創新高。以色列特拉維夫證交所大盤異動,防務股帶動整體市值飆升。媒體報道聚焦以色列空軍和摩薩德的“精確打擊”,伊朗核設施和導彈庫遭受重創,防空系統被摧毀。以色列資本市場分析師普遍認為,戰爭的“勝利”降低了地緣風險溢價,短期內吸引了大量國際資本回流。
穆迪和惠譽在6月中下旬分別調整以色列主權信用展望,短線風險評級下調。部分國際投資機構上調以色列科技、軍工板塊評級。但與資本市場反應形成對比的,是以色列國內社會結構的劇烈撕裂。加沙地帶的戰事余波尚未平息。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和紅十字會等組織公布,6月初至今,加沙地帶新增傷亡超4800人,其中大多數為婦女和兒童。以色列國防軍官方承認,12天沖突中有數十名士兵陣亡,傷員數量未公開詳細數據。
以色列國內多地,葬禮與哀悼持續不斷。軍人家庭和普通市民成為戰事直接承受者。特拉維夫、貝爾謝巴、海法等城市,抗議人潮不間斷。
游行隊伍中既有年輕學生,也有中產和退休老人,部分政府部門工作人員也加入到反對政府的隊伍中。耶路撒冷老城區外,要求內塔尼亞胡下臺、接受調查的標語隨處可見。
軍隊高分,政府低谷
6月的多項民調成為焦點。INSS與Channel 12、Channel 13等主流媒體聯合調查,82%的受訪者表示信任以色列國防軍。
即使在利庫德集團和傳統右翼支持者中,軍隊信任度也高于總理與政府。35%的支持率,是內塔尼亞胡自2021年以來的最低點。以色列政府整體信任度甚至低于30%。大量右翼和哈雷迪派(極端正統派)選民,公開表達對政府的不滿。
《國土報》和《耶路撒冷郵報》分析,哈馬斯2023年“10·7”襲擊事件后,內塔尼亞胡及其聯盟試圖將失誤責任轉嫁給國防體系。
多家智庫和退役軍官在媒體上反駁稱,軍隊與情報機構始終保持專業,政治層面對戰事決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種責任甩鍋策略引發軍內外強烈反彈,政界與軍方高層之間的裂痕加深。
聯合內閣多次因軍事指揮權、作戰目標、軍費預算等問題爆發爭吵。政府高層與軍隊之間的分歧,成為路透社、BBC等國際媒體關注的以色列政局核心變量。
以色列安全與民主研究所(ISDS)專家認為,軍隊與政府的“信任鴻溝”已成常態,短期內難以修復。
聯盟內斗與議會重組
6月議會民調數據持續波動。利庫德集團席位跌至26席,較戰前高點下降10席。貝內特新政黨以24席排名第二,成為現階段最具挑戰力的反對派勢力。
反對派分裂為四大陣營:中間派、左翼、阿拉伯政黨以及新興右翼。缺乏權威領袖,是當前反對派的最大短板。貝內特雖表現強勢,但部分選民對其政策穩定性持保留態度。
極右翼和哈雷迪派分歧嚴重。哈雷迪派堅持服兵役豁免,議會是否通過相關法案成為聯盟穩定性的重要風向標。
極右翼聯盟成員則堅決反對任何與巴勒斯坦和談、加沙撤軍或接受“兩國方案”。沙特等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提供明確的和平承諾,作為關系正常化前提。內塔尼亞胡政府的極右翼盟友對此持強硬否定態度,導致沙以關系正常化進程停滯。
以色列財政部與國防部在2026年預算案編制中分歧巨大。國防預算暴漲,公共衛生、教育、福利等民生領域預算承壓。
以色列央行和經濟學界警告,如果預算赤字繼續擴大,債券發行成本將進一步上升,影響全國經濟穩定。提前大選成為越來越多選民和政治觀察者討論的選項。
社會張力與抗議浪潮
以色列社會分裂愈發明顯。反戰游行覆蓋特拉維夫、耶路撒冷、阿什杜德等主要城市,參與者數量屢創新高。
部分抗議者高舉“戰爭販子”橫幅,直指內塔尼亞胡和現政府。軍人家屬、受害家庭、大學生團體和醫療人員成為抗議主力。
聯合國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組織多次發出人道主義警告。以色列國內人權組織B’Tselem等也不斷呼吁政府遵守國際法,避免平民傷亡。
國際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衛報》、《費加羅報》等,紛紛刊登社論批評內塔尼亞胡的戰爭政策,直言其為“二戰以來最激進的中東戰爭推手”。
以色列社會學家分析,家庭破碎、親人喪失、就業壓力加大,導致社會整體焦慮情緒高漲。心理健康熱線和社會救助機構呼叫量顯著提升。青少年和退役士兵自殺率數據在6月末出現波動,衛生部門和NGO展開專項干預。
預算、經濟與社會治理的新挑戰
以色列財政部6月發布的半年報顯示,國防開支同比增長近30%,遠超GDP增速。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領域預算遭遇壓縮。
經濟學家普遍擔憂,若戰事持續,社會民生短板將進一步拉大。勞工市場數據顯示,退役士兵和戰爭受害家庭就業率下滑,社會保障申領人數激增。
以色列高科技產業雖短期受益于軍工技術擴散和資本回流,但全球供應鏈不確定性增加,出口訂單增長乏力。部分國際企業暫緩擴張計劃,理由包括“地緣沖突風險”和“社會動蕩”。
以色列中央銀行在6月例會上警告,若預算赤字長期失控,通脹與失業將同步上升,金融市場波動加劇。
社會治理壓力加大,地方政府紛紛呼吁增加社會救助資金。部分城市推出心理健康、就業轉崗和社區重建專項計劃,以緩解戰后社會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