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近日,以色列主動釋放恢復與敘利亞和黎巴嫩關系的信號,看似善意,實則動機復雜。這一時機的選擇絕非偶然,而是踩在敘利亞政權劇烈動蕩的節點上,混亂帶來縫隙,縫隙里蘊藏機會。在巴沙爾政權垮臺、黎巴嫩真主黨勢力受挫的大背景下,以色列迅速出手,不僅加緊軍事控制,還對外釋放“和平信號”,欲在重構區域秩序中占據道德與戰略雙高地。然而,敘利亞并不吃這一套,哪怕新政權上臺,姿態也依舊強硬。這并非簡單的外交對抗,而是一次夾雜著歷史、主權、現實利益與軍事威懾的全方位博弈。
從以色列的角度看,當前是推行“正常化”戰略的窗口期。巴沙爾政權瓦解,敘利亞境內處于權力真空和安全失序的雙重狀態。此時談“和平”,成本低、回報高。如果對方接受,自己成了地區和平的推動者,國際形象加分;如果對方拒絕,也可以進一步合理化自身在戈蘭高地的擴張及軍事存在,贏得國內安全派支持。更關鍵的是,以色列早已明確拒絕歸還1967年奪取、1981年吞并的戈蘭高地,那所謂的“正常化”,不過是讓敘利亞在既定現實下簽下屈辱協議,這種和平,是建立在占領者邏輯之上的和平。
敘利亞方面的回應清晰而冷峻:現階段與占領方簽署和平協議“為時過早”。這并非推脫之詞,而是直接否定以色列所希望達成的協議框架。敘方的表述中有兩個關鍵點:一是要求以色列全面遵守1974年的《部隊脫離接觸協議》,二是必須撤出其“入侵地區”。這實際上是在倒逼以方承認自己在戈蘭高地的非法行為,承認當前軍事存在的非法性。這種要求注定得不到回應,因為那觸碰了以色列在國家安全、戰略緩沖與水資源等多方面的核心利益。
以色列當然明白敘利亞不可能接受,但依然高調釋放信號,這更像是一場輿論戰。巴沙爾倒臺、政權更迭、社會動蕩,為以色列提供了難得的“敘利亞軟化”窗口,哪怕這窗口脆弱甚至虛幻。與此同時,以軍卻在強化對戈蘭高地緩沖區的控制,并擴大對敘境內目標的打擊力度。這種一手談和平、一手搞軍事的兩面策略,不僅是對新敘政府底線的試探,更是對美國和西方盟友的一種戰略姿態展示——在敘利亞問題上,以色列愿做“穩定中介”,但必須按照自己的游戲規則來。
而敘利亞新政權領導人艾哈邁德·沙拉的表態則更具現實主義色彩。他沒有重復老派政權那種充滿革命口號的抗拒語調,而是將焦點放在緩解軍事緊張、恢復1974年協議的執行、以及呼吁國際社會對以施壓。這是一種務實但不退讓的表達,既展現出作為新政權對外談判的意愿,也不忘在主權和占領問題上畫出紅線。這與以色列提出的“和談”設想之間的鴻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因明確表達而更加深刻。
當前的以敘格局,說穿了,是在博弈一場“和平話語權”。在地區局勢劇烈重構、美國收縮、伊朗受限的背景下,以色列試圖通過制造“以色列愿意談,敘利亞拒不合作”的國際敘事,鎖定自己的道義位置,為未來在軍事、外交甚至法律層面的操作鋪墊合理性。而敘利亞,即使在政權動蕩之際,也深知一旦退讓,就等于在國際舞臺上默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的永久占領。從某種意義上講,敘利亞拒絕的不是“和平”,而是被定義為弱者和失敗者的和平。
而黎巴嫩的沉默更為耐人尋味。真主黨實力受損,邊境局勢仍不穩定,以色列此刻提出與黎恢復關系,意在打散“什葉派弧線”,削弱伊朗在該地區的代理人網絡。如果黎方接受,可能意味著與以色列的長期冷戰告一段落;但若拒絕,也將使其面臨進一步軍事打擊或制裁風險。這種“一攬子正常化”戰略,其背后目標從未改變——鏟平以色列在北方邊界上所有戰略障礙,徹底將軍事主動權收入囊中。
中東不是一個靠善意能夠維持和平的地區,更不是一個可以簡單談判換得安全的地帶。在戈蘭高地的主權尚無共識、軍事行動頻繁升級、代理人戰爭尚未終結的前提下,所謂的“和平提議”更像是一紙邀戰之書,一場認知戰的延伸。在這場錯綜復雜的區域棋局中,任何一個“橄欖枝”背后都可能藏著一把利刃。
敘利亞的拒絕是一種必然,哪怕是新政權上臺,也無法在民族主權問題上讓步。以色列打的算盤也許高明,但要用“正常化”包裝戰略控制,終究難以持久。中東這盤棋局,仍遠未進入收官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