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雖然中東這邊仍不太平,但讓華盛頓的政客們更為頭疼的估計還是美債問題。
近日特朗普提出的5萬億美元債務上限上調方案在參議院艱難過關,但市場對此反響并不大,畢竟后續能否在眾議院順利通過還是未知數。但就美國的現狀而言,若不及時上調債務上限、償還聯邦債務將面臨斷供風險,債市也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災難性”的連鎖反應。
特殊情況下,特朗普自然是做了多手準備。提高債務上限只是一方面,除此之外,還有貝森特那份神秘的"賓夕法尼亞計劃"。簡單來說,這實際上就是他們的海湖莊園協議徹底破產之后另起爐灶的金融豪賭,企圖換一種方式來實現債務大轉移。
從“賓夕法尼亞計劃”的具體內容來看,主旨其實就兩個方面:一是短期內,通過美元穩定幣來融資;二是長期來看,要減少對外國買家的依賴,推動美國國債所有權從外國投資者重新分配給國內投資者。
至于為何會將目標轉移到國內投資者,原因很簡單,他們曾經屢試不爽的"美國優先"策略,在各國捂緊錢袋子的現實面前已經是難以為繼。日本這個傳統盟友陽奉陰違,歐洲伙伴們集體打太極,就連沙特這樣的石油盟友都在減持美債。包括后來特朗普通過關稅戰施壓,中國不僅沒被嚇倒,反而用稀土這張王牌讓美國嘗到了被卡脖子的滋味。
不僅如此,還有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即便是一次次遭到特朗普的辱罵,也依然保持著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底線,甚至在特朗普提出要通過“換帥”破局時,鮑威爾仍拒絕為債務貨幣化開綠燈。
在這樣的絕境下,他們不得不轉換思路。但即便“賓夕法尼亞計劃”能夠順利實施,他們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美國的債務問題,只不過是通過調動國內資源爭取到一些時間罷了。
但與此同時,隨著這一計劃的實施,其銀行補充杠桿率會不會放寬?養老金投資限制會不會調整?保險公司會不會被要求增持國債?這一套組合拳下來,美國金融體系會被徹底改造成美債的“消化系統”。
對投資者而言,這其中的風險不言而喻。當境外投資者通過穩定幣持有短期美債時,他們對利率變動會變得異常敏感。一旦美聯儲被迫降息,可能引發資本外逃的連鎖反應。而國內機構被迫吞下長期債務,則會導致金融體系風險集中度飆升。更可怕的是,這種做法還會摧毀美聯儲的獨立性,讓貨幣政策徹底淪為財政政策的附庸。而當一個國家的央行失去獨立性時,惡性通脹和貨幣危機往往也會接踵而至。
事實上,他們選擇的這條路徑,已經暴露出了美國經濟模式的根本性缺陷。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美國依靠美元霸權維持著"舉債消費—吸引外資—維持赤字"的循環。但如今,這個循環的每個環節都在崩塌:制造業空心化削弱了償債能力,地緣政治冒險損害了美元信用,而兩黨惡斗讓財政自律成為天方夜譚。即便現在美元霸權尚存,給了特朗普更多操作的空間和時間,但隨著其權力的濫用和美元信用的崩塌,當世界各國開始認真考慮去美元化時,美國還能找到下一個"賓夕法尼亞計劃"嗎?所以現在大家也看到了,曾經讓美國強大的自由市場精神和財政紀律,如今正被其自身的政策所摧毀。
但客觀而言,美債當下的問題確實沒有特別好的解決之策。美國長久以來的霸道做派導致沒有國家再愿意幫其分擔債務壓力,而他們一直以來的收割策略又徹底失靈,現在特朗普也是騎虎難下。當然,其今日的困境實則也是多年累積的結果,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對美國來說,現在問題的核心不僅在于債務規模的膨脹,更在于債務結構的系統性失衡,短期債務的滾動壓力與長期債務的承接乏力形成了致命的雙重擠壓。
在債務工具的設計上,穩定幣的引入本質上是對傳統美債分銷渠道的降維打擊,通過加密貨幣的全球滲透性,將美債零售化、碎片化、隱形化。這種操作巧妙地規避了主權國家層面的抵制,卻埋下了更大的隱患:當數以萬億計的短期債務與波動劇烈的加密市場綁定,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將呈幾何級數放大。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國內債務承接機制的強制性轉向。從自愿購買到半強制配置,從市場行為到政策驅動,這一轉變標志著美國金融體系正在經歷深刻的異化。當那些本應服務于國民福利的長期資金,被系統性改造成財政赤字消化工具,那這種金融抑制政策的長期代價,將是美國國內資本形成能力的持續弱化。
美元作為全球公共品的屬性要求其保持幣值穩定和政策可預期,但美國國內政治紛爭卻導致了其財政紀律持續惡化。這種矛盾在單極格局下尚可維持,但在多極化世界中正變得越來越不可調和。
目前美國的這種情況,對中國而言恰恰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之前跟大家分析過,我們完全可以借力打力,通過大規模發行中國版美元債,直接掐住美元流動性的"七寸",給予其致命一擊。而且對現在美國而言,美債武器化遭到嚴重反噬,美元離岸市場還在逐漸失控,而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在穩步推進、全球去美元化浪潮不斷升級。
所以換個視角來看,或許現在主動權已經逐步轉移到了中國手里。而且這次不同于傳統霸權更替中的零和思維,中國通過產業鏈優勢構建的非對稱相互依賴關系,正在創造一種新型的貨幣影響力。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選擇就充分凸顯了我們的自信:不追求短期份額的快速提升,而是深耕貿易結算、大宗商品定價等基礎性領域,這種"結硬寨、打慢仗"的策略反而形成了更可持續的競爭力。
從歷史規律來看,國際貨幣權力的轉移往往滯后于經濟實力的變化約30年。但當前數字技術革命帶來的金融基礎設施變革,可能大幅壓縮這一時滯。因此站在更宏觀的歷史維度,我們或許正在見證一個時代的關鍵轉折點:當債務帝國不得不依靠吞噬自身血肉維持生存時,其霸權根基的腐朽已不可逆轉。這不是簡單的周期輪回,而是國際貨幣體系范式的根本性轉變。
黎明前的黑夜或許難熬,但眼下美國的金融游戲已經被逼上絕路,霸權黃昏的真相日漸清晰。在攻守易勢的歷史轉折點上,東風正壓倒西風,這一點毋庸置疑。所以對中國而言,一切都只是時間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