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頻繁有關于九三勝利日儀式的安排傳出,外國高層參與也成為了重要話題。
對于這個事情,我的意見是:不僅要邀請外國參與,還應該大張旗鼓邀請,不僅要請美國來,還要請英國,法國,朝鮮等等,如果曾經是法西斯國家的日本首相、德國總理、意大利總理肯來,我們也要歡迎,為什么?
請美國參加勝利日儀式,是反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
我相信,很多人對于美國在抗戰中的角色感到不滿,認為曾經縱容和綏靖日本侵華。但是,我們要看閱兵主題的準確全稱是什么?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
你可能覺得前者美國人功過難辨,但是后者否認美國的存在和影響,那就是歷史虛無主義。更何況,前者中央已經有所表態:
追憶往昔,中美兩國人民在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斗爭中同仇敵愾,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結下了深厚友誼。展望未來,中美作為兩個大國,對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負有更加重要的責任,應該也必須實現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中美關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新時期中美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需要新時期飛虎隊員的參與和支持,希望飛虎隊精神能夠在兩國人民之間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圖片
抗戰的直接當事人,主席也親自寫信給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總不能我們比當事人更有資格開除美國抗戰、反法西斯的參與身份吧。
我們不僅要請美國來,還要請英國、法國、越南、朝鮮、韓國等等等等。每一個曾受到法西斯國家侵略的國家、抗擊過法西斯侵略的國家,不問意識形態和政體,都有資格受到中國的邀請。甚至那些原法西斯國家,如果表現出愿意正視歷史的態度,也完全應該邀請參與。
圖片
反歷史虛無主義,第一條就是:堅持用唯物史觀認識和記述歷史。美國參加了,就是參加了,蘇聯參加了,就是參加了、朝鮮參加了,也是參加了。朝令夕改不是唯物史觀。
像隔壁韓國一樣歷史問題天天翻燒餅。上來一個保守派總統,慰安婦問題就一了百了既往不咎,上來一個革新派總統,就國寶抗日太極旗紀念品戴起來。一來一回十年過去,慰安婦經得起幾次這樣折騰?更不要說韓國的慰安婦受害者專門養老院還被發現有虐待老人的問題。
圖片
圖片
請美國人來,不代表我國官方立場認為:"美國在抗戰中貢獻最大"、"沒有美國就打不贏日本"等等。同樣,請普京來,也不代表蘇聯在抗戰中如何如何。而是因為他們的國家都是當年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份子。
圖片
在西方,出于反共意識形態或者西方中心主義等等原因,一直存在一種思維,認為中國抗戰和二戰關系不大,認為”歐洲才是主戰場“、”歐洲贏才是真的贏“等等等等。我們要和這種思維做斗爭,自己就要先把抗日戰爭視為二戰中重要的一部分。倘若自己紀念抗戰時,先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切割出去,那豈不是這些人嘴都笑裂?
美國和俄羅斯關系不好,二戰一刀切把蘇聯開除,我們要是效仿搞成“一個遺產三家分晉”,談何繼承二戰遺產,
圖片
我們要怎樣看待抗戰期間,美蘇英法等國的兩面性?
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經過長達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
毫無疑問,十四年抗戰作為反法西斯全球戰爭的一部分,當時的世界大國都深度卷入,也都表現出相當的兩面性,你能找到他們一堆和日本勾兌的證據,也能找到他們援助中國的大堆材料。美國不是唯一的兩面派,也不是最后的兩面派。就像那句老話說的:國家之間沒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就僅僅拿美蘇兩國為例,
圖片
我們先看蘇聯:1937年全面抗戰時候,蘇聯是援助我們最積極的,按照人民日報今年的報道,37-41年的4年期間,援助了大量珍貴的火炮、飛機等中國稀缺的重裝備(雖然有些重型火炮產于1898年,已經是近半個世紀的古董)。甚至斯大林還畫出了蘇聯出兵抗日的大餅(同樣的畫餅在抗美援朝時又來一次,連補丁都打得一模一樣:用空軍湊數)
八一三抗戰爆發兩個月以后,蔣對英美出面干預日本侵華的幻想已經破滅。經過長時間思考,他于10月22日要楊杰向蘇聯最高當局詢問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可能性:如“我國用軍事抵抗到底,蘇俄是否有參戰之決心,與其時期,盼坦白相告”。
為了激勵中國政府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士氣,斯大林在11月11日下午接見楊杰和張沖時,稱贊“中國現在抗戰甚力,且有良好成績”,并保證“若中國不利時,蘇聯可以向日開戰”。
圖片
這段文字寫得很含蓄,讓蘇聯得以抽調五十萬兵力的標志是《蘇日中立協定》,原本援助中國的蘇聯空軍志愿隊也馬上撤離,外交上蘇聯承認“偽滿洲國”。當德軍進逼莫斯科,蘇聯的利益受損時,中國就成為了被拋棄的一方,用來交換日本和蘇聯之間的“和平”。只保留了和中國鎢砂換貸款的合同,保證穿甲彈武器的制造(鎢彈頭是最好的反坦克武器材料,沒有中國鎢砂,蘇聯的鋼鐵洪流就是四號刷戰績的靶子)。
1941年,抗戰正是最艱苦的時期之一,日軍正反復對根據地進行掃蕩,著名的狼牙山五壯士就發生在這一年,這個時刻蘇聯抽身而去,顯然不是一件鼓舞中國士氣的事情。
圖片
至于美國的兩面性就更顯著了:
從九一八事變到1932年末,美國出售了日本1億8100萬美元的武器。
1936年,日本陸軍制定了在巨大的對蘇、對華戰爭中消耗的1937年至1942年的“六年作戰準備計劃”。美國相信這是針對蘇聯的,在貸款、技術轉讓、戰略物資供應等方面給予了很大的支持。福特公司提供現代化冶金技術,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建立新型電氣工業,梅隆基金會協助飛機制造業現代化。
全面抗戰爆發、中國急需援助時,從美國進口的物資總額從1937年上半年的1.15億美元下降到1937年下半年的0.73億美元。反而日本這一年從美國進口了2億9千萬美元的物資。根據美國政府的統計,1937年日本進口的戰略物資中,54.4%來自美國。
1938年,美國賣給了日本約1800萬美元的飛機,是1937年的7倍以上。從美國進口的各種戰略物資占其總進口量的比例,從1937年的54.4%增加到1938年的56%。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政府幫助日本侵略的面孔。
1938年,日本軍需物資供應出現明顯缺口,其中有武器滿足率為七成,彈藥為六成,飛機不到七成,坦克不到三成,輕裝甲車四成多以及防毒面具、衛生器材、獸醫器材、海運器材等等都有補給不足。這樣迫使日本從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實施追加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大力壓縮一切與軍需有關產業的物資供給量,國民一律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對鋼材、銑鐵、金、銀、銅等32種物資實行強制管理。就連用來教練學生的步槍都收回使用。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如若斷了日本的戰略物資供應,那么到1938年年底,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極有可能因資源枯竭而難以維繼。
隨著美日利益分歧的加重,美國在1939年7月27日宣布1911年的《美日商約》將在1940年1月26日終止。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趁著貿易往來尚未中斷,運輸通道還暢通,立即赴美采購了3600萬日元的各種生產大型火炮的所需機床,1939年至1940年,日本組織6次特別進口,花了近5億日元,進口了包括航空汽油、車用汽油、廢鋼鐵、特種鋼、冶煉特種鋼使用的鎳、鎢、鈷,以及化學藥品等。
據統計,1939年美國賣給日本軍用物資近1.9億美元,占該年對日本全部輸出額的86%。其中,當年對日廢鋼鐵出口量,比1938年多出9倍。1940年,美國賣給日本的軍用物資達1.9億美元,占對日本全部輸出額84%。自1937年到1940年,美國賣給日本物資總額接近10億美元,其中軍用物資總值占7億多美元。
至于美國為什么1938年開始轉向限制日本呢?除了感受到日本的威脅,還因為美國發現:日本侵占的中國土地,是不讓美國人做生意的,美國商品進不去,美國企業也進不去。我們來看1938年10月6日,美國政府向近衛外務大臣發的照會,該照會涉及到以下幾項內容:
(1)青島的匯兌管制;
(2)華北、華中地區的關稅稅率調整;
(3)設立通信會社、運輸會社、碼頭會社、開發會社等;
(4)帝國軍隊出于軍事需要而采取的必要限制措施。
把這幾條翻譯一下就是:
1、日本人用華北偽政權設立的“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無限制印鈔,收到這批廢紙的美國人坐不住了
2、日本在日占區降低關稅,導致大量日貨低成本進口,從高稅率國統區進口的美國貨價格瞬間失去競爭力
3、電信、航運等公共事業由日本企業壟斷,等于美國企業被逐出市場
4、美國人想回到交戰地區拿走自己的財產,日本人不讓(可能已經被日軍搶走了)
實際上,這幾條措施,日本人在“偽滿洲國”全都實施過,例如石油統購政策就讓大名鼎鼎的美國美孚石油退出東北,最終結果是“偽滿洲國”和日本的貿易遠遠多于和美國。
只不過當時美國人認為,在“偽滿洲國”問題上綏靖日本,就可以保住在中原腹地的利益,比和日本打仗強。但是當全面抗戰后,中美貿易下滑,日貨跟著日軍源源不斷傾銷入中國時,美國才開始坐不住,才開始有對華貸款、飛虎隊等等一系列操作。
圖片
所以,美國無私援助中國論本質也是一種童話,國際政治和人際關系一樣,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若不是日本人妄圖獨占中國市場,美國大有可能念叨一番“九國公約”、“門戶開放”的咒語后承認“現狀”。
那么美國和日本翻臉后給中國多少援助呢?
一般的流行說法,是13-16億美元之間,當中包括了所有的貸款、軍事援助和物資援助。而1936年中美貿易額大約在1億美元上下。論絕對值,美國對中國的援助肯定不是小數目,但是對比中國這個盤子,甚至整個反法西斯戰爭,這筆援助談得上杯水車薪。
作為對比,截至1945年10 月1 日,中國獲得的美國《租借法案》援助物資,折合美元共計6.31509 億元,尚不足開戰就投降、最后一年才重返戰場的法國(14.066 億元)的一半,而英國則為302.6921億元,蘇聯為108.01131億元。顯然,戰時中國獲得的外來援助,與中國戰場承受的壓力、發揮的作用和作出的犧牲極不相稱。
美國的這種援助絕不無私更不偉大。背后的辛酸,我們用一個小故事來說明:哪怕一堆過時飛機,也要千辛萬苦,甚至最后變成了保衛英國殖民地緬甸的打白工。
圖片
概括起來,蘇聯對中國是先援助后放棄,美國是先通敵后援華,誰也別說誰高貴。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尚且如此,不主持公道,其他次等強國更是如此。例如英法等國,1931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期間,由于日本并未直接進攻他們,甚至他們還在中國身上趁火打劫。
九一八事變和偽滿洲國的建立,引發了歐洲列強對中國邊疆進一步的侵吞與蠶食行動。1933年4月上半月,法屬印度支那殖民當局出動3艘軍艦,先后占領了南沙群島的9座島嶼,并于同年7月25日宣布這些島嶼“現屬于法國主權之下”。自西姆拉會議后,英印政府一直試圖侵占西藏地方政府所屬喜馬拉雅山南麓平原地區的領土,即西藏東南門隅、珞隅與察隅各地區。華北危機之際,英印當局落井下石,利用1935年4月發生的“華金棟事件”,乘機向西藏地方政府提出根本不存在的所謂“麥克馬洪線”。現在看來,加強抗戰時期法、英侵占中國南海諸島和西藏東南地區領土之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此外,局部抗戰時期蘇聯在外蒙古和新疆省的控制與滲透亦值得深入研究。
要論十四年抗戰期間對中國、對日本的兩面性和投機性,當年沒一個大國是無辜的。只有我們強大,才能避免悲劇重演。
抗戰當年的每一份援助,我們中國人都感激,當年各國的小九九,我們也心知肚明。既然大家最終都匯集到反法西斯同盟的終點上,有些細節,中國也不會糾纏,但是非要把美國包裝成圣人,那得深深懷疑智商或者立場了。
美國不援助,抗戰會怎么樣?
沒有美國,抗戰也終將勝利。我們中國人不會屈服,也不會放棄。但是,勝利的方式和結果自然有更多的區別。
對此,我們要分兩個世界線討論。
一條,是美國始終沒有和日本開戰,不論是日本選擇退讓,還是美國選擇綏靖。其他地方姑且不論,寶島臺灣的統一問題在這個世界線上會更兇險更復雜。不打仗,日本也絕不會放棄侵占的臺灣。
圖片
圖片
沒有美國,前后建造了十多艘大型航母的日本聯合艦隊就不會覆滅,要消滅如此強大的海空軍力量收復臺灣,哪怕是1949年后的新中國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日軍遠比蔣軍強得多。日本的殖民統治也會培養出更多頑固的反華分子。
另一條,是美國選擇不援助中國。自然,我們會有更多的犧牲、更多的代價,勝利也會延后一年、兩年甚至三四年。但是,七七事變后聯合起來的統一抗日陣線不會被打垮,中國人也不會再對日本報以“幻想”,團結起來的中國不會像1931年那樣一盤散沙被日本人各個擊破。
美國干預,會影響很多事情,但不會改變抗戰勝利的終點。
怎樣看當下中美關系和九三勝利日閱兵?
無疑,中美關系在當下是驚濤駭浪中,距離關稅談判最終日只剩幾天,被視為眼中釘的tiktok,也已經傳出消息:“有一批非常有錢的人將買下它”。“稀土換發動機”的貿易談判更像是戰場談判。就像當年一樣,主席對美蘇英等國的做派心知肚明,依然愿意做出巨大的努力,去組建國內抗日統一戰線,去推動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抗戰勝利儀式要歡迎美國參贊,談判桌上要和美國有理有節斗爭。
圖片
終歸我們要用革命的兩手對待反革命的兩手。
貿易談判,我們要做好掀桌子破釜沉舟的勇氣,沒有足夠的力量和決心,就要和越南一樣,接受美國進口零關稅,出口美國20%關稅的屈辱條款。我們在稀土上孜孜不倦努力了幾十年,制造業上建成了足夠龐大的門類基礎,所以稀土才能成為一張談判桌上的王牌。而不是空有原料的殖民地,才能讓稀土換來重要的半導體設計軟件放行:
圖片
在昔日的抗戰,我們手上也握有一張重要的資源王牌:鎢砂。無論納粹德國、美國還是蘇聯,援助中國的重要條件,都是要求中國保證對應的鎢砂出口量:
鎢是生產合金鋼的重要原料,用于制造裝甲板、穿甲彈、槍炮管和飛機上堅硬的抗高溫部件,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成為最重要的合金材料。中國當時的鎢砂產量占世界產量的50%左右,尤其是江西大庾(今稱大余)蘊藏量大,鎢砂含鎢量達70%以上。
從1939年3月起,到1946年3月27日止,資源委員會同蘇聯駐華商務代表處一共簽訂了8份《對蘇礦產交貨合同》。國民政府向蘇聯運送的鎢砂總量應為31500噸。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對中國戰略礦產資源的需求猛漲。美國政府希望中國政府于1942年內“運美償債鎢砂,百分之七十五由美付我現款,百分之二十五作為還債”。美方甚至提出1942年內運美鎢砂數量20000噸的要求。
英國大使薛穆(Sir Horace J.Seymour)亦稱“英國需鎢甚急,盼我在不影響對其他各國償債需要之范圍內,盡量供給”。翁文灝不得不同意再供給英國“一千至二千噸”。
為什么鎢砂不能像稀土一樣成為王牌?因為現在的中國能用稀土制造出汽車電機、導彈電路、夜視儀、隱形戰機。抗戰時候的中國,守著鎢砂,也造不出優質的穿甲彈、重炮、重型坦克。這就是工業國和農業國地位的天壤之別。
圖片
抗戰對于今天,是一種精神和圖騰的力量:從1840年后的屢戰屢敗、到八國聯軍時“東南互保”的四分五裂,中國終于從谷底開始反彈,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下我們尚且能勝利,今天我們的實力和地位遠超當年,為什么要擔心在和美國的斗爭中會輸得一敗涂地?
圖片
圖片
邀請,不僅僅是現實的外交需求,更是見證民族的氣節和力量。能來,是好事,不來,也是美國擁有的選擇權。只不過,抗戰時中國是餐桌上的菜,如今,中國已經是餐桌上的棋手了。在這里我們以一位抗戰研究專家的話為結尾:
我認為美國的外交政策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它雖然行事兇狠,也時常背信棄義,但是它在政策后面有一個維護美國利益的中心思想和機制,具有高度連貫性和穩定性,不為政黨輪替所動搖。這是值得中國借鑒學習的。
中國在十四年抗戰的時光里感受過美國的這套,我們記得好,也不會忘記壞。這一課不會白上。
圖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