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寬城區長山花園社區黨委第一書記吳亞琴和社區工作人員為居民辦理相關事項。資料圖片
長春市朝陽區長影世紀村小區的居民志愿者在彩繪井蓋。資料圖片
長春市綠園區銀融社區舉辦的“粽情端午 歡聚一堂”主題活動現場。資料圖片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來到長春市寬城區團山街道長山花園社區,了解社區黨建、基層治理、為民服務工作情況,對他們創建的“四級”社區黨建網絡體系和“三長”社區管理體系表示肯定。在依托長山花園社區創建的吉林長春社區干部學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黨的領導,推動黨組織向最基層延伸,健全基層黨組織工作體系,為城鄉社區治理提供堅強保證。
“7號樓臥床的李大爺近期送兩頓飯”“社區食堂菜單再加一道軟乎菜”,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長山花園社區網格長王麗君的手機備忘錄寫滿此類待辦事項。
年輕的王麗君,是“時代楷模”、長山花園社區黨委第一書記吳亞琴手把手帶出的新一代網格長。她延續了吳亞琴“居民就是我親人”理念,每天都為了一些“家長里短”穿梭于小區,樂此不疲。她不是一個人——在這里,總能看到一群和王麗君一樣身著紅色馬甲的社區工作者奔忙的身影。
“5年前,總書記到我們社區考察,令我們備受鼓舞、感恩奮進。今天,我可以自豪地向總書記報告,居民生活越過越紅火了!”吳亞琴的話音一如既往的“敞亮”。她說,讓黨組織成為基層治理的“主心骨”,是長山花園社區高質量發展的法寶。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長山花園社區,了解社區黨建、基層治理、為民服務工作情況,對他們創建的“四級”社區黨建網絡體系和“三長”社區管理體系表示肯定。在依托長山花園社區創建的吉林長春社區干部學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黨的領導,推動黨組織向最基層延伸,健全基層黨組織工作體系,為城鄉社區治理提供堅強保證。
一個個細節,令社區居民和社區工作人員至今難以忘懷;一句句囑托,為長春基層治理指明了方向。
“黨組織扎根了,人心才能聚攏”
“嘩啦——”
端午節小長假第二天,中午,長山花園社區還沉浸在假日的閑適中,7棟5門的下水管卻很“不給面兒”地爆了。
這事兒放在一般居民樓里,或許沒什么大不了。可長山花園建筑年頭久,管道是老布局,一戶漏水,整條管線涉及的住戶都得配合修。
臟水倒灌進一樓廁所,急壞了住戶張嬸,她踩著污水急撥網格長電話:“小麗啊,這節可咋過!”
“嬸兒啊,您別愁!這事兒不難辦,我馬上問。”雖知節假日聯系一單元的住戶修水管比平時麻煩些,接到電話的王麗君卻并不愁。對社區的了解,讓她心里迅速有了譜兒——
先修水管。人都不必擱外邊兒找,一個電話打給社區“四小服務隊”,不要一刻鐘,懂水暖維修的居民志愿者老陳已拎著工具出現在樓道。
再聯系居民。5門右側從上到下6層,她知道只有3戶住著人。“姐,我知道您家管道沒壞,但咱這水管6層共用的。今兒你攤錢修了他的,明兒他也攤錢修您的嘛。”挨個做工作,均攤維修費。不一會兒,在居民的高度配合下,200元維修費湊齊了。
天剛擦黑,這場在鄰里街坊中打響的“極速動員”成功收官。從污水橫流到恢復如初,不過8小時。“平時工作做到位了,大家信任我,也信任鄰居。”王麗君說。
信任,不是憑空而來。長山花園社區地處城鄉接合部,有居民3100戶、近7000人,曾是被物業棄管的“大麻煩”,下崗失業人員多、流動人口多,有穩定收入人員少。“人心散、矛盾多,治理難度大”,怎么辦?
2002年寒冬,時任社區黨委書記的吳亞琴帶著老黨員站了出來。社區黨委在全省率先一次性接收194名退休黨員回歸社區管理,構建起“社區黨委—樓棟黨支部—單元黨小組—黨員家庭戶”的四級組織體系。“黨組織扎根了,人心才能聚攏!”吳亞琴在黨員大會上斬釘截鐵。
“吳亞琴特別注意發揮社區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每當社區或社區居民遇到困難時,她總是第一個沖在前面,其他黨員干部也奮勇爭先。可以說,黨員就是服務群眾、社區治理的絕對主力。”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田毅鵬如此評價。
黨員帶頭,居民自己管自己。長山花園社區黨委組織居民踐行“四步議事工作法”,社區黨委提議、社區“兩委”商議、黨員和居民代表審議、社區公示決議,小區的事兒由“為民做主”變為“由民做主”。針對小區供暖差等物業服務問題,社區成立“居民事務志愿服務站”,自主管理物業;組建法律援助、家教服務、家電維修等12個特色志愿服務隊,注冊的志愿者800多人……在居民“主人翁”的精心管理下,小區的治理困局被有效破解。
79歲的史方錦曾是長山花園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的帶頭人。“我退休第二天吳亞琴就提議讓我參加社區義務巡邏,咱自己家的事,當然要干!”這些年,史方錦帶領義務巡邏隊及時處理了很多突發情況。“現在誰家一有事,大家都爭著上前幫忙,社區其樂融融。”長山花園社區黨委書記王景瑤說。
作用發揮在黨員,根基力量在群眾,關鍵鑰匙在信任。社區活動室墻上掛著社區工作法,其中一條十分醒目:“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眾人商量。”
社區服務打個樣,街坊鄰里搭把手
從被物業棄管的“龍須溝”,到今天的“幸福苑”,長山花園用23年印證一個道理:當居民從“旁觀者”變成“當家人”,老舊小區也能煥發新機。
那么,這套工作思路在其他社區管不管用?幾公里外的綠園區青年路街道銀融社區,也在十余年的摸索中,形成了與長山花園殊途同歸的治理邏輯。
“黨建引領‘三長’(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聯動?這種子我們十多年前就埋下了!”銀融社區黨委書記陳春梅笑著說。2010年,單位撤管后小區出現物業管理“真空”,服務治理的缺口,只能由社區黨委頂上。
可人從哪來?社區干部就那么幾個人。
于是,銀融社區就探索出將十個小區劃分為“責任田”,每塊“田”建黨支部、樹“中心戶”的模式,讓老黨員、志愿者成為社區的“眼睛”和“耳朵”。
“那時候空口白牙使喚人家!一點福利沒有,就靠感情,靠俺們社區干部‘刷臉’!”陳春梅拿出一摞泛黃的信息冊,上面明顯是幾代社區工作者留下的、不同年代的筆記。
“你看見這幾冊信息卡不?哪戶住著什么人,是我們挨家挨戶‘敲’開了門‘摳’出來的。小區有多少個井蓋,都是我們一步步‘數’出來的!”陳春梅回憶,25歲的她初到社區,面對十個被“棄管”的老舊單位宿舍小區,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著團隊“摟家底”。
揣著自制的信息采集卡,從家庭收入到家里人有啥特長愛好,甚至小區里“每一個下水井蓋、自來水井、弱電井、墻、路燈桿、電線桿、泵房、樹”的位置,社區干部都摸得門兒清。
也正是這份用敲開門“摳”出來的信任,成了社區凝聚居民最硬的底氣。2020年長春市正式推行“三長”機制時,銀融社區能“一夜之間”拉起343人的隊伍并高效運轉,靠的就是這十幾年的“人情積累”。
“這支隊伍不是‘揪’出來的,是在日常管理里‘長’出來的!老同志干不動了,他會幫你物色接班人,一年年就這么續上了。”樓棟長鄭濤大叔是武警小區的熱心人,他常掛在嘴邊的是:“我只要有一把力氣,就要接著干,這小區還得有人管!”
以社區服務為引,共治共享的陣線越拉越廣。2016年,陳春梅在外培訓歸來,帶回一個新想法:“社區滿足不了專業需求,咱得找人!”她把社區后面空置的400平方米鍋爐房盤活了,引入社會力量運營“融鄰中心”,合作模式很實在:“社區提供地方,老百姓的需求清單我給對方,他們整合商超、餐飲、醫療等資源提供專業服務,并將20%利潤注入社區基金反哺治理。”十元一葷一素的社區食堂、專業文體培訓、便捷商超等入駐后,服務與資金實現了良性循環。
據了解,近年來,長春堅持把居民小區作為基層治理的重心和“撬點”,持續推進街道社區黨建聯建共建,充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政策、資源、力量向居民小區延伸拓展。
一子落而滿盤活。隨著黨建聯建共建項目火熱開展,長春目前已建設市級“幸福小區”140個,建成社區食堂、醫館、驛站、學堂等1169所,選配居民日常“三長”16.2萬余人,引導3300多名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等擔任“流動網格員”,構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格局。
以“合作伙伴”為媒,做大社區治理朋友圈
在長春市南關區富裕街道環城社區的惠民活動日,步入全心驛黨群服務中心,便能看到活動區域圍了里三層外三層的居民。一旁的電子屏正滾動著六月的活動表:6月10日,小海豚計劃防溺水公益課,授課人:小區游泳館;6月25日“巧手匠心·鄰里共賞”,本月參加活動居民攜帶作品展示,交流手工技巧,授課人:社區居民……
“湊夠十把就開磨!”走廊盡頭的吆喝聲砸過來,走上前去,只見“社區合作伙伴”徐維生已經拿水澆著磨刀石,摩拳擦掌。這位原本在企業做技工的師傅,怎么也沒想到,自己因為會磨菜刀,搖身一變成了社區的“明星合作伙伴”。一把5元的磨刀服務,讓他的攤位前總是排著長隊。排隊等磨刀的老周對調研組感慨:“這是咱真正需要的便民服務!”
看似平常的場景,正是環城社區基層治理“做大朋友圈”的生動寫照。
環城社區位于長春的新中心區域,居民文化素質高、幸福指數期望高,維權意識、參與基層治理能力強。“這既是轄區內社會治理工作的優勢所在,也對提升治理質效提出更高要求。”富裕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張羽說,街道的破題思路是高質量打造一刻鐘黨群服務圈,資源聯動、力量聚合,進一步激發各類群體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我們以空間置換資源,吸引轄區內企事業單位、愛心商家、社會組織、愛心個人等社區成員入駐服務,再通過‘合伙伙伴’的收益反哺、資金注入、聯合共建等方式提高社區造血功能,實現由嵌入式服務向商服互嵌式服務轉變。”環城社區黨委書記劉洋介紹。
為破解“長效資源整合難”的困局,富裕街道在“精治富裕”小程序推出了積分兌換機制。
“我上周用積分換了頓幸福餐廳的免費午餐。我特驕傲地對女兒說,這是爸爸給鄰居開了節法律課換來的!”居民王律師笑著說。理發店老板李姐也嘗到了甜頭:“成為‘合作伙伴’后,居民可以用積分來我店里理發,我不僅賺吆喝,還賺積分兌換經營上的優惠,這買賣太值了!”
小商家成為“社區合作伙伴”,能獲得穩定客源和社區宣傳;居民通過參與志愿服務、社區活動積累積分,可以兌換餐飲、生活服務;社區則實現了資源整合,盤活了轄區業態。“以前商家覺得參與社區活動就是白干活,現在都搶著報名。”劉洋欣然說道。
社區在轄區里“挖寶”,眾多“隱藏高手”紛紛被發掘出來,凝聚了一批有熱心、有手藝的社會力量為轄區居民免費提供義診、手工面點烘焙培訓、藝術插花等公益活動,使社區活動更加多元。目前,環城社區共吸納42個“社區合作伙伴”,開展各類活動100余場。
但引入合作伙伴只是第一步,如何讓這些新朋友持續為社區注入活力?社區黨委的高品質服務很關鍵。
劉洋在調研中發現,社區合作伙伴、某老年大學開展活動時有師資成本高的苦惱:老師來一趟郊區授課,半天只能講一堂課,300元課酬中一半是交通補貼;而隔壁培訓機構的孩子們同樣缺師資。
“老年大學和少兒培訓能否共用老師?上午教老人,下午教孩子,老師跑一趟上兩堂課。”劉洋把兩家負責人請到社區商議。通過課程時間整合,單次教學成本從300元降至200元,運營壓力驟減。
“不能把成本轉嫁給居民,必須通過共享資源來優化服務。”劉洋說,基層治理需用精細治理回應居民新期盼,不斷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近年來,長春市不少社區著力解決社區治理資源不足、專業性不強、服務品質不高的問題,創新出‘黨建聯建項目’‘書記一號工程’等新型協作機制,有效打破了社區治理和服務群眾工作只能由政府單向供給的傳統模式,提高了服務群眾社會化、專業化水平。”長春市委組織部有關處室負責人表示。
經驗與啟示
社區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環節。許多如長山花園一樣的基層社區,從自身實際出發,先行先試、探索實踐,推動黨建引領、居民自治、社會共治、人才支撐的基層治理結構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探索了可貴的創新樣本。
堅持高位統籌,以高質量黨建帶動基層治理高質量發展。創造性開展基層黨建工作,以黨建引領基層自治,提高社區治理效能。首先,建強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推進社區、網格和居民小區黨組織建設,加強各類黨群服務中心(站)體系化建設,擴大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讓群眾一出門就能找到組織。其次,加強系統規劃、統一部署,形成“一盤棋”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各類組織協同治理機制,打破部門壁壘、條塊分割。幫助社區黨組織實現上下銜接、左右聯動,將治理和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群眾的身邊。最后,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形成“引領力和凝聚力”。組織廣大黨員干部“訪民情”“解民憂”,發揮“領頭雁”作用,提升服務群眾、化解矛盾、應急處理等能力,推動群眾訴求發現在一線、解決在一線。鼓勵黨員同志明標識、亮身份、定責任。
堅持居民自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基層治理強調治理不是單向的機械管理,而是共建共治共享的互動過程,發揮居民的主體性是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應提高認識,轉換觀點。通過樓組黨建、社區公約、文化品牌建設,讓居民認識到自己是社區的定義者、決策者、執行者和受益者。發揮主體性,開展共建。以居民急難愁盼問題,如停車難、鄰里矛盾、老年人的養老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等為切入點,提高居民參與意愿,“用群眾的辦法解決群眾的問題”。創新方法,完善機制。通過議事會、懇談會、線上協商平臺等載體,構建“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常態化路徑。
堅持社會共治,形成多元互嵌的立體化基層治理空間格局。推動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打造社區治理共同體,其實現途徑是立體化協同治理。一方面,建好黨建工作聯盟,破解共管共治不足難題。許多社區通過吸納域內外單位成立“黨建工作聯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商討解決社區治理難題,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社區治理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多元主體聯動。通過交叉任職、資源置換、利益鏈接、風險共擔等方式構建主體互嵌式協同。積極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的聯動作用。通過引進和培育社會組織,發揮社會工作者專業優勢,為居民提供更加專業、精準的服務。
堅持人才促治,打造專職專業的基層治理“生力軍”。以職業化為基礎、以專業化為方向,打造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社區工作者隊伍,是推進社區基層治理持續化常態化發展的保障。提升社區工作者職業化水平。建立逐級晉升工作機制,同步完善考核、培訓、退出等機制,避免“干好干壞一個樣”,真正讓社區工作者有身份、有待遇、有發展。提升社區工作者專業化水平,培育更多“社區明白人”和“治理帶頭人”等,針對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提供更有價值的專業意見。開展城市基層干部大培訓。聯合高校、機關等單位,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有效提升基層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梁拓元
編審:裴晶瑩
監審:董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