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總穿梭著一群人——他們拿著快遞或外賣飛馳在車流之間,他們就是“騎手”。運送物品之余,這一群體不經意間成為了社區的“移動探頭”。對每一個路段的信息、發生的事件,他們總能第一手掌握。
最近,發生在殷行街道殷行路250弄小區一位騎手小哥的善舉,生動詮釋了這一特殊角色的意義。
6月27日上午10時許,騎手老張像往常一樣奔波在送快遞的路上。騎行至殷行路250弄安居苑時,他突然發現一位老人癱坐路邊,神情異常痛苦。
“您還好嗎,發生什么事了?”老張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前詢問老人情況,然而老人年事已高,表述不清。老張意識到必須盡快尋求幫助,于是第一時間聯系了現場所屬的殷行路250弄居委會,并回到原地陪伴老人,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
接到消息后,居委會也迅速行動,與志愿者一同趕往現場。居委干部第一時間就認出了該名老人是社區居民王阿姨,并合力將其攙扶上輪椅。經判斷,王阿姨平時身體較弱,眼下天氣炎熱,可能有些中暑,大家便小心翼翼地將王阿姨送回家中,并及時聯系了其家屬。
這看似簡單的一幕,卻折射出騎手群體在基層治理中發揮的獨特作用。他們每天出沒于社區的各個角落,熟悉每一條街道、每一棟樓房,具有流動性強、覆蓋面廣的特點,能夠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和需要幫助的居民。騎手老張的及時發現和快速反應,就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嚴重后果,為老人爭取到了寶貴的救助時間。
事實上,此類暖心故事在殷行街道街頭并不少見。許多騎手在忙碌的工作中,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成為社區的“眼睛”和“耳朵”,用他們的方式溫暖著這座城。拾金不昧,攙扶跌倒老人,或是臺風天發現安全隱患......這些點滴善舉,形成了一種自下而上的互助模式,溫暖了人心,更構建起了一張無形的社區安全網。
從騎手小哥到社區“移動探頭”,這一角色的轉變,彰顯了人性溫暖的傳遞。不僅如此,騎手群體的“移動探頭”功能,更為社區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他們的流動性和廣泛覆蓋性,彌補了傳統社區管理的局限性,讓社區治理更加精細化、人性化。未來,殷行街道將持續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基層治理中,共同打造更加安全、溫暖、和諧的社區環境。
文字 |湯順佳
編輯 |奚宇軒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