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曹玥 陳驍
為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印見榮光——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全國職工篆刻作品展”正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隆重展出。7月3日晚,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活動“《印見榮光》大展怎么逛?策展團隊深度解讀展覽奧秘”舉行,直播中,主持人和嘉賓帶領觀眾云端解碼篆刻藝術與百年工運的創新融合。
篆刻為媒,銘刻百年工運榮光
作為國內首個以職工篆刻藝術為主題的專題展覽,“印見榮光”通過500余件篆刻作品,全景展現了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工運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展覽中,一方方精心雕琢的印章,一枚枚致敬勞模的佳作,或雄渾古樸,或精巧靈動,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生動詮釋和大力弘揚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北京歌華傳媒集團藝術總監李丹陽在直播中介紹:“篆刻的方寸之間,濃縮了勞動者精神的永恒印記。我們希望通過‘以印敘史’的方式,讓觀眾從刀筆縱橫中感受工運歷史的厚度與溫度。”
守正創新:傳統技藝對話時代主題
上海中國書法院副院長、西泠印社社員王琪森在解讀作品時指出,此次展覽從陳列設計、結構布局到印章色彩、印材選擇可謂是精湛精到、琳瑯滿目、瑰麗多姿。這正是先進的大眾篆刻理念激活了傳統印學的創作能量,當代的科學技術開拓了篆刻藝術的多元載體,從而使大眾篆刻擁有高科技的先進作用及社會化的普及推廣強大效能。
正是大眾篆刻的高科技運用使原本“象牙塔中的篆刻藝術”插上了普及推廣、多種應用的騰飛翅膀。各種篆書字體、刀法選擇、章法構成、風格呈現等都可以得心應手地完成。在更大的受眾范圍與更廣的傳播時空中,打破了國界的局限,使大眾篆刻能“出圈”走向國際,從而溝通世界,創造未來,為中外文明的交流架起藝術的立交橋。
跨界融合:青年藝術家的當代表達
青年藝術家劉雙將傳統版畫藝術與現代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在短短半個月內完成百位全國勞動模范的肖像創作。在為百位勞模繪制肖像時,劉雙團隊并非采用單一風格,而是根據勞模的職業特點、精神氣質和歷史背景,巧妙地選擇了銅版畫、木刻、白描、篆刻四種不同的技法進行呈現,讓每一幅肖像都獨具神韻,將勞模形象轉化為極具張力的視覺符號,展現了篆刻藝術的無限可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傳統+新銳”的合作模式,西泠印社的資深篆刻家與上海的青年寫實藝術家團隊聯袂創作。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代際協作”,在風格融合上碰撞出了非常有意思的火花。傳統藝術家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章法邏輯與刀法經驗,比如如何處理線條密度、如何保持篆意中的節奏和韻律,劉雙團隊則引入了現代視覺圖像結構、人物光影敘事乃至AI輔助設計等手段,強化了人物形象的時代感和敘述性。
直播間刮起“篆刻熱潮”
直播中,嘉賓們還就網友關心的圍繞“零基礎如何欣賞篆刻”、“職工藝術創作趨勢”等話題,進行了生動解答。多名網友表示,“種草了大眾篆刻”“期待能親自設計、制作一枚獨屬于自己的印章。”
主辦方表示,此次直播旨在打破藝術展覽的時空限制,讓篆刻這一“小眾”藝術走入大眾視野。展覽將持續至7月31日,線下參觀者可參與篆刻體驗工坊等配套活動。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