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張艷
通訊員 王旭 董媛
濃縮楚國跌宕多姿的歷史,再現楚國驚采絕艷的文化。7月1日至4日,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明德樓三樓展廳,“章華流芳——楚文化主題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盛大開展,60件精品中國畫作驚艷亮相。
該展由中國國家畫院、湖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北省文聯策劃,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湖北省美術家協會、湖北省國畫院承辦。
楚文化研究專家、著名學者,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劉玉堂,為該展傾情寫下前言。細細讀畢再漫步展廳,極目新聞記者強烈地感受到,劉玉堂的序言儼然是既細致入微又磅礴大氣的導覽,他寫道:論人物,既有“觀象授時,絕地天通”的楚人始祖祝融,又有“一飛沖天,一鳴驚人”春秋五霸之長楚莊王,還有“志潔行廉辭懸日月”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論事象,不僅有立國之時楚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雄心壯舉,而且有確立春秋中原格局的城濮之戰和泓水之戰的刀光劍影、鼓角爭鳴,還有試圖以“明法審令,破橫散縱”力挽狂瀾的吳起變法;再論景物,有楚人立國之地的浩浩丹水和巍巍荊山,也有“層臺累榭,砥石翠翹”的楚國大型離宮章華臺,更有雄渾激越,宮廷震驚的“地室金奏,鐘鼓齊鳴”。
劉玉堂還盛贊這些作品具有爐火純青的藝術手法,如墨色的深淺與線條的濃淡,盡顯楚文化的韻律與精魂;繁簡相適,展現出楚國繁紜復雜的歷史和燦若星河的人物……構成了一幅壯美的楚國八百年風云譜。
【青銅文明】
青銅器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楚國青銅器精美絕倫,自成體系。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楚墓中出土的青銅器數量多、種類繁,因工藝之精、造型之美而獨步天下。
作品主要從探礦、采礦、制模、冶煉、鑄造的場面表現楚國青銅器的誕生過程,展現了眾多工匠在艱苦條件下辛勤勞作的情景。人物群像組合,繁而不亂、密而有序,造型生動,各種青銅器的刻畫也力爭切合當時的形制。畫面追求虛實結合,筆墨沉著、色調厚重,努力渲染出青銅器冶煉鑄造的現場環境。
譚崇正 鄭華《青銅文明》【楚漢興起】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幅作品以《史記·項羽本紀》的線裝古本為畫面背景,前景是項羽振臂高呼做戰前動員的場景,后面錯落有致地穿插描繪各個戰爭場面。整幅畫采用傳統的中國工筆畫手法創作而成,其中的金戈鐵馬,讓人仿佛聽到鼓角爭鳴。
方正《楚漢興起》
【高山流水】
楚文化以其浪漫、奇幻和深邃著稱,高山流水的故事更是其中的瑰寶。這幅《高山流水》圖,以重彩青綠為表現手法、以傳統通景屏的樣式呈現,力圖再現楚地山川之靈秀、人文之璀璨。畫面中,江山悠遠,流水潺潺,伯牙子期對坐撫琴,仿佛穿越時空,與觀者進行心靈的對話。
黃少牧《高山流水》
【郢都盛景】
郢都·紀南城,楚國八百年輝煌的見證者,曾雄踞江漢,傲視群雄。
這幅水墨作品重現郢都的盛世風華,采用全景式構圖,以楚國都城紀南城為中心,展現它的恢宏氣勢與繁華景象。巍峨的宮殿群依山而建,層臺累榭,飛檐斗拱,金碧輝煌。宮殿周圍,市井繁華如浩渺煙海,展現了楚國經濟的繁榮與文化的昌盛。畫面遠景,群山連綿,江河奔流,象征著楚國的疆域遼闊與國力強盛。
宋德志《郢都盛景》
【楚歌楚舞】
楚歌,具有一唱三嘆的情調;楚舞,則具有飄逸、輕柔的藝術特色,長袖、細腰是其基本特征。
《楚歌楚舞》中,人物服飾和裝扮以及舞蹈動作在參考秦漢畫像磚和陶俑形象的基礎上,對衣袖和舞姿進行了適度的夸張,意在突出楚舞的特點,同時還能營造一種視覺韻律感。整幅作品以線造型,手法純粹、形象簡約,在色彩的使用上,以楚漆器上最常見的朱紅、黑色為主色,營造了一種穿越時空的生命活力。
劉玉 李冰如 李也青《楚歌楚舞》
【橘頌】
在歷史長河中,屈原是愛國主義的標志性人物。這幅《橘頌》在作品構圖設計中,多方面展示了屈原樂學善思、高潔純凈、文質彬彬、才華出眾的君子風范;以楚簡和戰國時期戰爭場景為背景,通過多層次的勾勒點染,多角度多方位地表現出了屈原在歷史背景下的文人形象。
張秀華 陳德蘭 張春漢 劉漢錦《橘頌》
(主辦方供圖)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