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陽朔縣鳳樓村黨員志愿治安巡防隊正在村里巡查。陽朔縣委宣傳部供圖
遇龍河水畫中流,兩岸風光不勝收。在陽朔縣高田龍村的巖壁下,攀巖愛好者正挑戰國際標準線路,不遠處的生態漂流河道上傳來游客的歡聲笑語。這幅“山水為底、產業為筆”的發展畫卷,正是陽朔縣以黨建引領全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以前種柑橘怕黃龍病,現在改種麻竹,收入翻了好幾番!”該縣金寶鄉大橋村村民陳少明站在千畝麻竹基地前笑得合不攏嘴。這一轉變,源于陽朔縣黨建引領下的特色產業規劃——黨員干部帶頭試種、專家團隊駐點指導,讓麻竹成為村民增收的“綠色銀行”。而在高田龍村,“強村公司”推動的“巖壁經濟”“水域經濟”等“四維一體”產業體系,讓村民首次嘗到集體經濟分紅100萬元的甜頭,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東”的跨越。
行走在陽朔鄉間,基層黨組織如同強勁引擎,在新產業培育、文明新風塑造、社會治理創新等領域多點發力,解碼出全域發展的“陽朔密碼”。
黨旗領航拓寬強村富民路徑
在白沙鎮“金龍巡游”項目運營現場,由16個村(居)經濟合作聯合社參股成立的公司正有序接待游客。這是陽朔縣打破“單打獨斗”模式的創新實踐——以9個強鎮公司為支點,聯合38個強村公司組建“9+38”產業聯盟,成立6個產業發展臨時黨組織,通過“以強帶弱”實現跨村合作。福利鎮黨委指導成立黑皮果蔗種植銷售協會黨支部,探索“黨員+種植能手+脫貧戶”結對幫扶種植方式,推進3家電商直播基地建設,孵化20余名電商運營主播,促進產業集聚升級。2024年,培育黑皮果蔗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產值超3.4億元。
產業融合的生動場景還出現在金寶鄉。當地黨委調研發現麻竹生長快、收益高的特性后,黨員干部率先改種示范,邀請農技專家駐點解決種植難題,如今麻竹種植面積超千畝,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紅色鑄魂引領鄉村文明風尚
“山歌好比春江水哎……”興坪漁村的百人山歌會上,游客莫先生與村民對唱,沉浸式感受山歌文化。村黨支部牽頭舉辦的民俗活動,不僅讓游客體驗非遺魅力,更讓漁家文化通過歌聲代代傳承。在金寶鄉門樓村,紅白理事會的成立讓村民告別了宴席攀比——移風易俗新風尚納入村規民約,黨員干部走家串戶宣傳“五個統一”工作法,如今簡辦紅白事成為新風尚,村民省下的資金更多投入到產業發展中。
福利鎮“五月八”民俗文化旅游節上,舞龍舞獅等傳統表演與黨員志愿服務交織成景。“活動既傳承了民俗,又拉近了鄰里距離。”游客李先生的評價,折射出陽朔縣以黨建推動文化振興的成效。通過培育鄉土文化人才、活化非遺項目,陽朔讓文明新風與傳統文化在互動中煥發新生。
多元賦能推動智慧治理效能
“遇龍河景區客流量正在實時監測中,水質數據保持正常。”在智慧文旅綜合管理平臺的監控室內,工作人員通過大屏幕高效調度景區管理。這一平臺由陽朔縣委縣政府主導打造,集成了視頻監控、環境監測等多項功能,使得突發情況的處置時間縮短了50%以上。游客陳女士對此表示贊賞:“只需掃碼即可反饋問題,工作人員迅速響應處理,讓我們的游玩體驗更加安心。”
在基層治理末梢,陽朔將全縣劃分為234個網格,配備兼職網格員使用綜治云APP,實現“黨建、管理、服務、治安”等民生事項一網統管。從智慧文旅到網格微治理,科技賦能讓山水間的治理更精細,也讓游客的體驗更舒心。
如今的陽朔,“黨建紅”引領“生態綠”“產業金”交相輝映。通過黨組織牽頭、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發展模式,全縣在產業融合中壯大集體經濟,在文化傳承中培育文明鄉風,在科技賦能中提升治理效能。未來,陽朔將繼續以黨建為筆,在山水畫卷上書寫全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喬小娟 朱寧)
漁村村委大河背碼頭百人唱山歌文藝匯演現場。陳嘉倫攝
遇龍河景區的智能機器人和四足機器狗在景區巡邏。陽朔縣遇龍河景區供圖
福利鎮蔗香甜園里長勢良好的黑皮果蔗。陶翠梅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