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林阿姨(化名)——這位北京健嘉康復醫院首例呼吸機依賴下進行高壓氧艙治療的患者,目前已成功撤除呼吸機,從“植物狀態”蘇醒,進入“微意識狀態”,也可在家人陪伴下坐輪椅進行高壓氧治療及康復訓練。然而,她的經歷更像是一部教科書,警示著我們腦卒中的兇險與早期干預的至關重要性。
“小中風”大警報:早識別、早就診、早干預
林阿姨有30多年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冠心病病史,此前,曾兩次經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俗稱“小中風”)。經檢查,林阿姨后循環(基底動脈)存在重度狹窄,醫生建議進行支架介入治療。然而,在家屬為介入治療可能帶來的風險而猶豫時,一場急性腦梗突然降臨。此外,因未及時送醫,錯過溶栓的“黃金時間窗”,林阿姨病情迅速惡化,發展為昏迷狀態,呼吸衰竭,被迫依賴呼吸機,留置氣管插管、胃管...
“‘小中風’絕非‘小問題’,它是身體發出的明確警報。”北京健嘉重癥康復病區郭海明主任指出,“TIA隨時可能進展為致殘甚至致死的大面積腦梗。出現以下“小中風”癥狀,哪怕只持續幾分鐘,也建議立即就醫。”
圖:“小中風”癥狀
郭海明主任強調:“對于腦卒中急救,時間就是大腦,時間就是生命!腦卒中后,公認的靜脈溶栓黃金時間窗是發病后4.5小時,我們強調‘早識別、早就診、早干預’,當身邊有人突發卒中,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多種并發癥,昏迷臥床患者的“隱形殺手”
在急性腦梗昏迷約四十天后,林阿姨轉入北京健嘉康復醫院做進一步治療。此時的她,植物狀態,呼吸機依賴;同時,合并肺炎、尿布性皮炎、多發深靜脈血栓形成、胃腸動力障礙、水腫、貧血、低蛋白血癥、營養不良...這正是長期昏迷臥床患者并發癥的集中體現。
“這些并發癥環環相扣,一個處理不當就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危及生命。”郭海明主任強調,“對于重癥昏迷患者,生命支持是基礎,昏迷促醒、功能恢復是目標,早期康復一體化治療和并發癥控制則是通往目標的橋梁,想要讓患者活下去、醒過來、動起來,需要多學科協作的力量。”
多學科協作:點燃康復的希望之光
面對林阿姨危重且復雜的病情,醫院迅速啟動康復醫學整體整合多學科診療模式,林阿姨的責任醫生孫東霞向我們介紹了康阿姨的綜合康復方案:
1. 昏迷促醒:生命體征穩定后,林阿姨在呼吸機支持下進行了高壓氧治療、藥物、中醫針灸等多種治療措施,改善腦部微循環,改善意識狀態。
圖:醫護團隊護送林阿姨進行呼吸機支持下的高壓氧治療
圖:林阿姨首次高壓氧治療前準備
2. 早期康復介入:“康復不是等醒了再開始,在呼吸機依賴階段,我們便在病房內進行康復治療的介入。”孫醫生向我們介紹了林阿姨入院來所進行的康復治療:如運動治療(關節活動,誘發主動)、電動起立床(利用重力作用改善胃腸動力和循環)、下肢反饋訓練、輪椅坐位訓練、經顱磁刺激等,這對促醒、并發癥控制、改善預后具有重要作用。
圖:康復治療師為林阿姨做運動治療
圖:林阿姨在病房內做經顱磁治療
3. 并發癥控制:考慮到林阿姨病情較重,病區采取精細化護理措施,并特別安排了單人間病房,減少交叉感染風險;“營養支持是控制并發癥的關鍵,但對有多年糖尿病史的林阿姨來說,如何在提高營養的基礎上,還能將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圍,是制定方案時遇到的難點之一”,孫醫生介紹道:“當時和營養專家討論了很久,最終制定出個性化的營養方案,看到林阿姨的紅細胞、白蛋白及血紅蛋白已經接近正常,感覺一切都是值得的。”
守護“生命中樞”,探索更多可能
目前,林阿姨的并發癥得到控制,營養狀況改善,意識水平持續提升。雖然仍面臨運動障礙、氣管套管依賴等諸多挑戰,但林阿姨已從生死邊緣掙脫,踏上了艱辛但充滿希望的康復之路。家屬也從最初的“能撤呼吸機就滿足”,看到了更多生命的可能性。
林阿姨的經歷,是一部關于“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大腦”的警示錄,它提醒我們,關注腦血管健康,識別預警信號,把握急救時機,早期科學康復,才能更好地守護我們和家人的“生命中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