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滇交界的涼山州會東縣,一群少年身著迷彩,眼神專注。他們跟隨教官的口令練習軍事隊列基礎,動作整齊劃一;在真人CS戰區靈活穿梭,戰術協作默契十足;入夜后伏案書寫家書,字里行間流露感恩真情......,這是“錦城眾拓軍事勵志夏令營”的日常剪影。創辦人何國松,一位脫下軍裝的老兵,正用另一種方式延續著他們的家國情懷。
從軍營到鄉土:一名老兵的創業初心
何國松,這位曾在某部服役五年的鋼鐵戰士,眉宇間仍保留著偵察兵特有的銳利;陸軍部隊五年多崗位鍛造,言談舉止間透著帶兵人的干練。脫下軍裝后,他們敏銳地察覺到當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三弱現象”:意志如蘆葦般脆弱,協作似散沙般松散,自理能力更如同溫室花朵。
“軍旅生涯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紀律和堅韌是刻進骨子里的,我們渴望將這些寶貴的品質傳遞給下一代。”談及創業初衷時,何國松目光堅定。
2019年初,毅然返鄉,整合當地生態資源與閑置場地,創立“錦城眾拓”品牌。從課程設計到安全預案,從教官選拔到營地建設,一切均對標部隊標準。“訓練場不是游樂場,我們要做真正能改變孩子的‘硬核’教育。
打破套路:分層進階課程直擊成長痛點
區別于傳統夏令營的淺嘗輒止,該項目獨創的“營期分層+課程模塊化”體系,“軍事+感恩勵志”課程,猶如精密的成長階梯:7天蛻變營如同新兵連,用軍姿定型打磨浮躁心性;14天精英營引入戰術沙盤,讓思維與體能同步升級;21天特戰營的野外生存訓練,則是挑戰極限的成人禮;28天淬煉營更增設演講特訓,完成從“兵”到“將”的蛻變。
如同精心調制的成長配方:團隊競技場——真人CS奪旗戰錘煉戰術協作;軍事硬功夫——軍體拳與刀術訓練提升身體掌控力;鐵血體能課——5公里負重跑鍛造意志“防火墻”;感恩喚醒計劃——親情連線觸發情感共鳴;愛國主義教育——退伍軍人授課點燃家國情懷。
“曾有孩子入營時連被子都不會疊,結營時已能帶領小組完成戰術任務。”一位助教指著訓練場上的少年們感慨。
戎耀傳承:退役軍人教官團筑牢安全防線
師資是項目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團隊8名全職教官中,退役軍人占比80%,大部分持有急救及青少年心理輔導資質。
訓練場上,演示戰術動作時,利落身手展露無遺;檢查內務時,班長的嚴謹作風一絲不茍。
安全防線更是固若金湯:全方位的監控覆蓋營地;每10名學員配備1名生活輔導員;醫護人員24小時駐點值守;餐食實行“教官同吃同檢”制度。
“這些當過兵的人,把安全責任看得比命重。”一位家長在觀摩日感慨道。開營七年來,零安全事故記錄成為最好的口碑背書。
鄉土賦能:軍事營激活鄉村經濟新脈
項目選址頗具深意——利用鄉村閑置資源改造營地,帶動周邊農戶增收。
“食材優先采購本地生態食材,招聘持有廚師證的廚師作為后勤保障。”何國松說,小營員們的食品安全永遠放在第一位,既要保證營養搭配,又要秉持“勤儉節約”。
“以前暑假閑得發慌,現在每月能掙3000多塊!”負責被褥漿洗的村民劉大姐笑著說。夏令營期間,該項目為周邊村社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蛻變之光:堅毅少年從這里啟程
結營儀式上,14歲的學員作為優秀學員發言。剛入營時,這個曾被父母稱為“玻璃心”的男孩,如今曬得黝黑的臉上透著堅毅:“我學會了在負重跑時給自己喊口令,明白了真正的勇氣是堅持到最后一秒。”他的父親悄悄抹淚:“孩子把軍被疊成‘豆腐塊’帶回家,每天6點自覺晨跑。”
經過夏令營的鍛煉,參營的營員,約90%顯著提升了自理能力,約80%改善了團隊協作意識,體能測試優秀率增長60%。
“這種‘軍營體驗+心理建設’的模式,填補了鄉村素質教育的結構性空白,其意志力培養效果是普通夏令營的3倍。”。
夕陽下,訓練場口號震天。何國松撫摸著迷彩服上的“錦城眾拓”徽章說:“雖然脫下了軍裝,但能用部隊淬煉過的心,點燃更多少年心中的火種——這是新時代退役軍人最好的‘戰場’。”
迷彩少年們在泥濘中奮力躍過障礙的身影,與遠處青翠的稻田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鄉村蛻變新圖景。錦城眾拓軍事勵志夏令營的“戎裝教育”實驗,正悄然改變著這片土地的未來精神基因。(彭武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