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回老連隊看看去!”幾位退伍二十年的老兵興致勃勃來到曾經的部隊駐地,卻被哨兵攔在了門外。任憑如何解釋,哨兵始終不肯放行。最終,他們只能在大門口匆匆合影,留下滿心遺憾的背影。
這一幕,戳中了無數退伍老兵內心最柔軟的角落。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當肩章摘下、軍裝褪去,重回軍營的路究竟在何方?
?
01 歸營之難:當身份成為第一道關卡
“部隊不是誰都可以隨便去的地方”,這句話道破了老兵重返軍營的現實困境。退役軍人失去現役身份后,營區便成了難以跨越的特殊空間。
一位服役十六年的西藏老兵道出心酸:帶著妻兒重返軍營卻被拒之門外,最終靠著仍在服役的老戰友“特批”才圓了夢。軍營的特殊性決定了它不能成為隨意進出的場所——軍事管理區承載著國防機密,哨兵的堅守是對國家安全的責任。
更現實的是,部隊編制變動頻繁。某部番號撤銷、某團移防他省、某營區改建擴編……當“老連隊”的坐標消失在軍隊序列中,老兵們連憑吊青春的地方都無處可尋。那道熟悉的營門,隔著的是時光,更是身份轉變帶來的現實鴻溝。
02 三張“通信證”:打開軍營大門的鑰匙
特別通行證一:退伍證明的“身份密碼”
鮮紅的《退出現役證書》是軍人身份的終身認證。在中詳細列明的報到材料里,這本證書位列第一。它是退役軍人事務部門開具相關證明的基礎,更是部隊確認老兵身份的核心依據。
許多老兵離隊時未意識到它的珍貴。直到站在營門前被哨兵詢問“如何證明你曾在這里服役”時,才明白這張證書承載的重量。
特別通行證二:軍地協同的“官方密鑰”
通過正規渠道申請成為當前最可行的途徑:
地方路徑: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或武裝部開具介紹信,證明身份及訪問事由
部隊對接:群聯科(群眾工作部門)作為軍地聯絡樞紐,負責審批接待事宜
組織通道:參加部隊組織的“老兵回家”活動,統一安排集體歸營
2024年新修訂的《退役軍人安置條例》明確要求軍地協同推進服務工作,為這條通道提供了制度保障。當蓋著雙章的介紹信遞到營門哨位,那扇緊閉的大門終將為你敞開。
特別通行證三:戰友情誼的“綠色通道”
軍人最珍貴的財富是生死與共的戰友。當老連長仍在任,當同年兵留隊提干,這些“關鍵紐帶”能架起回歸的橋梁。
一位通過老戰友協調進營的老兵感慨:“政治部一個電話,比任何證件都有說服力”。這種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特批,折射出軍營里超越規章的人情溫度。
03 歸途有光:體制破冰與精神歸航
新頒布的《退役軍人安置條例》釋放出積極信號:要求縣級以上政府將退役軍人工作納入年度重點,并建立考核評價制度。政策層面的持續優化,正為老兵歸營鋪就更寬廣的官方通道。
現實中已有暖流涌動:
北京衛戍區某部設立“戰友接待日”,定期組織老兵返營
火箭軍某基地開通線上預約系統,審核檔案后安排參觀
西藏軍區在旅游旺季設置退役軍人服務站,協調周邊軍營開放
比物理歸營更深邃的是精神的還鄉。一位在軍校舊址徘徊的老軍官道出真諦:“營房會消失,番號會改變,但融進血液的軍魂永遠滾燙”。
那扇門開與不開,哨兵持槍肅立的身影都是青春的回響;那身軍裝穿與不穿,胸膛里跳動著的永遠是戰士的心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