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榮(左)和張雨
地域特色元素布條手鏈
掃碼看視頻
在蘭州永昌路的人潮中拐個彎,就能遇見“八歲雜貨屋”。還未進門,旁邊滿墻鮮活的簽名率先映入眼簾——有游客寫下“終于見到黃河”,也有本地學生以簡筆畫配一句“下次還來”。腳下的樓梯被刷成彩色的,抬頭望去,便利貼密密麻麻的字跡里,藏著陌生人的心愿與祝福。
經營這家小店的是1996年出生的胡錦榮和張雨。當同齡人還在寫字樓格子間忙碌時,這對年輕夫婦已經用五年時間把扎染布、民謠歌詞和甘肅的山川風物,做成了滿屋子溫馨、有故事的手工藝品。每一件飾品、染布都是他們寫給這座城市的情書,訴說著他們的執著與浪漫。
當青春遇見扎染
一對“95后”夫妻的雙城記
“你們是怎么想到開這家店的?你們是蘭州人嗎?”面對提問,“八歲雜貨屋”的店主胡錦榮與張雨相視而笑,給出了答案:“算是新蘭州人,現在在蘭州安了家。以前在蘭州求學,和這座城市早就結下了緣分。”
畢業后,兩人曾奔赴全國各地工作。2020年,帶著對蘭州的眷戀,他們選擇回到這里,開啟創業之路。在此之前,他們夫妻的經歷頗為豐富:主業從事媒體工作,后來跨界成為考研老師。起初,他們開設工作室,專注扎染DIY教學,想把這份充滿魅力的傳統技藝分享給更多的人。
“2022年底,我們對工作室進行了升級,不再局限于染布,而是以手工為主,將染布做成更多實用的產品。”胡錦榮話語中滿是對未來的期待。
為何選擇扎染創業?胡錦榮的思緒回到了云南大理的歲月。在大理生活的日子里,他們沉浸在這座充滿文藝氣息的城市,漫步在大理的街巷,各種扎染隨處可見,兩人被這門傳統手工藝深深吸引,并由此開始學習扎染技藝。“我們當時就想著,要把這么美的東西帶到蘭州。”胡錦榮說。
回到蘭州后,他們并未止步于簡單復刻,而是不斷探索創新。“我們想把熱愛的音樂融入其中,做出別具一格的作品。”張雨介紹,在創業過程中,他們持續挖掘更多可能,將蘭州乃至甘肅的地域文化元素注入作品。從民謠歌詞到地方風物,從傳統紋樣到現代設計,一件件融合多元文化的手工藝品在他們手中誕生,在傳承與創新的交織中,展現出獨特的生命力。
雜貨屋背后的情感延續
找尋可觸摸的蘭州記憶
不少顧客第一次走進蘭州“八歲雜貨屋”,總忍不住好奇發問:“店名是不是因為店里有八歲小孩的創意作品?”每當這時,胡錦榮都會笑著搖頭,道出這個名字背后的溫暖故事。“八歲”既不是年齡標識,也無關孩童創作——它是胡錦榮十年前運營公眾號時的筆名,更是他與妻子張雨共同飼養的金毛犬之名。“創業取名時,我們想找個既有意義,又充滿生命力的,最后一拍即合,決定讓陪伴多年的‘八歲’延續這份緣分。對我們而言,它就像自由與熱愛的化身。”
在這家充滿地域文化特色的手工店里,一款別具匠心的布包吸引了眾多顧客的目光。它以獨特的色彩搭配,巧妙展現了甘肅自然風光的魅力。
這款布包的色彩創意源于劉家峽洮河與黃河的交匯處——其中黃色部分,他們采用柿子染工藝,以天然柿子果實為染料,經多道工序層層浸染,讓布料呈現出溫暖鮮活的生命力;青色部分則通過扎染技法,對布料巧妙捆扎與染色,使青色如云霧般自然暈染,紋理層次豐富、獨特。“希望這款布包能成為一扇窗,讓更多人透過它了解甘肅、讀懂蘭州。”胡錦榮滿懷期待地介紹道。
從黃河水車到馬家窯紋
手工藝品訴說甘肅魅力
手工縫制的手機殼同樣是店里的明星產品。“制作開始,需精準確認手機型號,依尺寸規劃設計方案,緊接著確定主題,以‘蘭州味道’主題手機殼為例,牛肉面圖案搭配‘我愛蘭州’等文字,并根據主題風格選定沉穩的大地色系。方案敲定后,我們從布料倉庫中嚴選適配布料,將手機殼尺寸在白布上勾勒,再用各色布料拼接裁剪。縫制時,布料需要緊密縫合,并預留手機鏡頭位置;縫制后的布料經熨燙平整,精準粘貼于手機殼基底;最后,進行側邊按鍵孔位的掏出、內部翹邊的檢查等,嚴格質檢,晾干后,一款兼具實用價值與藝術美感的手機殼就完成了。”胡錦榮說道。
除了手機殼,店內還有許多同樣充滿巧思的飾品。一條小小的布條手鏈,將蘭州的標志性元素——水車與牛肉面,以刺繡的方式鮮活呈現。包的掛飾則選取了蘭州民謠的經典歌詞,“蘭州,總是在清晨出走”“蘭州,夜晚溫暖的醉酒”,這些詞句被一針一線精心刺繡在布料上,制成精致的包掛。
在臨夏馬家窯遺址采風時,胡錦榮和張雨同樣被彩陶上的古老紋樣深深吸引。他們用畫筆和鏡頭記錄下農耕、狩獵等圖案,回到蘭州后,將這些紋樣解構重組,把馬家窯文化元素融入飾品,制成別具一格的耳環,讓甘肅久遠的文化以時尚姿態走進大眾生活。
明信片里的特色
100張照片背后的文化傳遞
在經營小店的過程中,胡錦榮見證了無數游客因甘肅文化而觸動的瞬間,也通過獨特的方式,讓更多人看見甘肅大地的多元與厚重文化。
去年夏天,一位來自中國香港的游客推門而入。這位游客首次踏上西北大地,胡錦榮與他相談甚歡,不僅分享了扎染手作的魅力,還熱情推薦了蘭州的美食與景點。當晚,胡錦榮收到這位游客從黃河之畔發來的消息,字句間滿是激動:“站在黃河邊,看著奔涌東去的黃河水,作為中國人,我忍不住落淚。課本里的文字化作眼前的壯闊,這是從未有過的震撼。”
而店內的明信片同樣承載著深厚的人文情懷。胡錦榮征集了100多位甘肅省不同地縣網友相冊中的家鄉風景、人文風情與特色美食照片,將其制作成明信片。“我們希望打破游客對甘肅的固有印象。”胡錦榮介紹,網絡上關于甘肅的推薦往往集中在牛肉面、黃河夜景等熱門標簽,而他想讓外界看到這片土地更多元的美。令人心暖的是,關于明信片的所有營收均歸創作者所有,店鋪分文不取。許多游客得知背后的故事后,被這份傳遞地域文化的純粹初心所打動,這些小小的明信片,不僅是甘肅風景的載體,更成為連接人與人、文化與文化的溫暖紐帶。
以創意見長 以溫暖致遠
在“八歲雜貨屋”雙向奔赴
在經營過程中,胡錦榮和張雨不僅專注于文創產品的匠心打造,更以溫暖的方式回饋社會。每逢大型活動,他們便與當地寶媽團隊進行合作。“很多寶媽因照顧家庭難以外出工作,收入有限,我們希望通過訂單合作,為她們開辟穩定的增收渠道。”張雨介紹道。除了基礎加工協作,團隊還計劃邀請寶媽們深度參與音樂主題活動與線下DIY體驗,讓她們在創造價值的同時,感受文創事業的獨特魅力。
談及未來,夫妻倆滿懷憧憬。胡錦榮說,店鋪已制定清晰的品牌規劃,將持續深耕產品創新,不斷為顧客帶來融合地域文化與現代審美的手工藝品。在現有手工文創的基礎上,團隊正探索多元化發展,目前已涉足民宿領域,未來將圍繞品牌核心,拓展更多相關業態,力求打造集文化體驗、手工創作、特色住宿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品牌,讓甘肅的地域風情以更豐富的形式走進大眾。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蘇曉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