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正推動其“擠壓中國”的全球貿易戰略,最新動作是與越南達成初步貿易協議。該協議不僅降低了對越關稅,更包含針對“中國制造借道越南”的懲罰性條款,為特朗普要求各國供應鏈“去中國化”提供了首個樣板。
本周美國與越南宣布達成一項初步貿易協定。盡管細節有限,但協議核心內容清晰:越南對美出口商品將面臨20%的關稅,低于特朗普此前威脅的46%高稅率。然而,協議最具殺傷力之處在于,對任何被認定為“轉口貿易”(即原產他國、僅經越南轉運)的越南輸美商品,將課以高達40%的重稅。此舉劍指中國,旨在堵截中國企業利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規避美國對華關稅的通道。
分析人士指出,這份協議是特朗普推動其所謂“戰略性脫鉤”戰略的關鍵一步。在其首個任期內,特朗普主要施壓美國企業減少對華依賴。如今,其目標已轉向迫使貿易伙伴國將中國排除在供應鏈之外。美越協議很可能成為美國與東南亞其他國家未來談判的范本。
“三管齊下”施壓東南亞
特朗普貿易團隊正多管齊下,在東南亞全面推行此戰略:
1. 敦促印尼等出口導向型鄰國:要求降低其供應鏈中的“中國含量”。
2. 要求泰國政府:加強外資審查,尤其警惕中國企業在電動車等關鍵領域的投資轉移。
3. 甚至施壓部分國家:考慮對半導體等關鍵技術實施出口管制。
地緣政治咨詢公司APAC Advisors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奧昆(Steve Okun)解讀稱:“特朗普政府向伙伴國傳達的信息很明確:若想與美國進行貿易,就必須展現與中國的戰略脫鉤意愿。關鍵問題在于各國是否買賬。”
東南亞陷兩難境地 中國強硬表態
美國的行動加劇了東南亞國家的戰略困境。該地區對中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也是中國主導全球貿易的前沿陣地。中國商務部周四(7月3日)迅速回應,表示正對美越協議“進行評估”,并嚴正聲明:“中方堅決反對任何損害中國利益的協議”,并“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協議具體影響尚存不確定性,關鍵在于執行細則,例如如何定義和核查越南出口產品中的“中國成分”。對于高度依賴對美出口的越南鞋類、服裝、電子等行業而言,20%的關稅雖非最優,但相比此前威脅已是緩和。一位越南家居香氛出口企業高管坦言:“這不算太糟。”他同時揭露:“許多中國小商家來越南,只為更換標簽后對美出口。”
潛在風險與連鎖反應
然而,限制中國貿易成分可能帶來嚴重后果:
* 執行難題: 對“中國含量”的嚴格限制,給東南亞國家海關帶來前所未有的監管壓力,執行效果存疑。
* 產業流失:美國鞋業分銷與零售協會首席執行官馬特·普里斯特(Matt Priest)警告,若限制過于嚴苛,美國企業可能被迫撤離越南,甚至可能回流至成本更具競爭力的中國。
* 經濟沖擊:東南亞國家一方面受益于中國的投資與貿易,另一方面又苦于中國商品洪流沖擊本土產業。切斷與中國聯系恐損及自身經濟。
* 地緣風險:專家警告,美國可能將一些與中國經濟深度融合的國家推向北京懷抱。泰國法政大學國際商務教授帕維達·帕納農德(Pavida Pananond)強調:“我們必須在兩大國間謹慎行事。中國不僅是重要市場,更是關鍵的投資來源和出口目的地。”
東南亞國家被動應對
面對美國壓力,東南亞國家近期已主動或被動加強了對轉口貿易的監控:
泰國:在美國威脅征收36%關稅背景下,泰國估計其嚴查轉口貿易的舉措可能導致對美出口銳減150億美元(相當于去年泰對美貿易順差的三分之一)。同時承諾嚴審電動車等領域外資。
馬來西亞與印尼: 已收緊出口規則,確保對美貨物文件準確無誤,并集中出口證書簽發權。
分析認為,即使最終貿易協議尚未全面敲定,特朗普政府通過美越協議釋放的強烈信號,已在深刻重塑東南亞地區看待中國及其供應鏈角色的方式。Hinrich基金會貿易政策主管黛博拉·埃爾姆斯(Deborah Elms)直言:“核心目標就是將中國‘擠出去’。” 然而,對于越南等國而言,完全倒向美國需求是一場高風險的地緣政治賭博,其結果將取決于中美兩國的后續反應及本國企業的承受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