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以“公平貿易”為幌子的全球博弈中,美國總統特朗普一度自信滿滿,妄圖憑借關稅大棒,將全球主要經濟體一一納入其設定的“新秩序”。
正當他以為可以依靠壓制和脅迫達成“美國優先”的目標時,三國的堅定立場讓他如夢初醒,意識到局勢早已朝著他意想不到的方向悄然演變。
日本、韓國、印度三國的果斷表態如同三記重錘,砸碎了特朗普構筑的“全球關稅圍墻”。就在他準備訪華、試圖緩解中美貿易緊張關系的前夕,不得不連退兩步。
主動對中國做出實質性讓步。這一系列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國霸權光環的逐漸褪色,也是中國日益增強的國際話語權與戰略影響力的真實寫照。
時間回到三個月前。特朗普親手掀起了這場聲勢浩大的關稅戰,試圖通過加征關稅倒逼各國簽署對美國有利的貿易協議。
他給出的“暫緩關稅”期限是90天,截止日定在7月9日。此舉無疑是給各國施加巨大壓力,意圖在此之前統一陣營、達成協議,以便在國際舞臺上宣告“勝利”。
事與愿違,除了英國和越南象征性地“妥協”外,大多數國家并未就范,尤其是美方最重視的亞太三國——日本、韓國、印度,卻紛紛選擇了“硬剛到底”。
日本的表現尤為引人注目。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傳統盟友之一,日本這次卻罕見地沒有選擇站隊美國。
新任首相石破茂上臺后便展現出與前任安倍晉三、岸田文雄截然不同的外交風格。他不僅沒有向美國示好.
反而在特朗普宣布“暫緩關稅”后第一時間公開表示,“不會在關稅問題上對美國做出重大讓步。這番話不僅令美國輿論嘩然,也讓特朗普團隊陷入尷尬。
美國原本計劃通過對日本增加汽車關稅來施壓,稅率最高可能達到35%面對威脅,石破茂不僅毫不退縮,反而直言諷刺:“與其加征關稅,不如通過貿易來維護國家利益。”
一句話既表達了立場,也揭示了日本對待美方政策的深度不滿。據美媒爆料,特朗普之所以在開戰僅一周后就緊急按下了“剎車鍵”。
正是因為日本金融機構大規模拋售美債,讓白宮措手不及,不得不設定90天的緩沖期。就在此節骨眼上,日本又爆發了“米荒”,特朗普立即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愿意援助日本,條件是希望日方在貿易談判中開放農業市場。
日方明確拒絕,稱不會以犧牲農業為代價換取某種“虛幻”的貿易協議。特朗普惱羞成怒,揚言將維持甚至提高對日本汽車的25%關稅。
面對壓力,石破茂依舊不為所動,日本的強硬態度已經昭示:他們不會成為美國的附庸。印度這邊的立場則充滿了策略性與彈性。
莫迪政府一開始確實試圖在中美之間尋找平衡點。4月下旬,美國副總統萬斯訪問印度前夕,印度突然宣布對中國鋼鐵加征12%的臨時關稅,給了特朗普一份“投名狀”。
這讓美印之間一度呈現出一副“兄友弟恭”的和諧景象。特朗普對此十分滿意,以為印度已經“上鉤”。
然而好景不長,5月初印巴沖突爆發,美國卻表現出罕見的冷漠。特朗普淡淡一句:“他們打了幾十年了,應該知道如何解決。”這讓印度徹底看清了美國所謂“盟友”的真面目。
沖突中,印度空軍以0:6的慘敗收場,隨即與巴基斯坦議和,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卻在此時致電印巴雙方“拱火”,意圖借機拖住印度,牽制中國。
這番操作讓印度極為不滿,隨即在世貿組織起訴美國,宣布將對美國產品加征反制性關稅。美方對此也不再積極回應,甚至在邀請印度參加G7會議時“卡點”通知.
會議期間將莫迪政府冷落在一旁,全無實質性互動。此時距離7月9日的期限已不足一周,美印談判陷入僵局,莫迪不再抱有幻想,顯然也做好了“不妥協”的打算。
韓國的轉變更是出人意料。長期以來,韓國在亞太事務中幾乎都是亦步亦趨地跟隨美國,外交自主性極低。
韓國政壇風云突變,親美的尹錫悅下臺,李在明在競選中高舉“親華”旗幟上臺,誓言修復韓中關系,推動實用主義外交。
李在明上任后的第一通電話雖打給了特朗普,但隨后的一系列發言卻透露出明顯的戰略轉向。就在7月3日上午,他召開記者會公開表示:“將盡快改善中韓關系。”
與此同時,他在談到韓美貿易談判時表示,“雙方都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這番措辭模糊卻意味深長,既未表態支持美國,又不給美方任何“抓手”。
可以說,韓國已逐漸脫離了美國的完全控制,重新找回外交主動權。面對日韓印三國的集體“反水”,特朗普政府的焦躁不安顯而易見。
原本希望通過關稅大棒逼迫各國就范,結果卻發現自己被孤立在國際談判桌的一角。在這種絕境之下,特朗普不得不急忙尋找“臺階”,于是將目光轉向了中國。
6月底,特朗普公開表示將訪問中國,并在倫敦會談前夕,中美高層通話中,中方明確表示歡迎其到訪。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希望借此打破僵局,重啟中美合作。
為了促成此次訪問并取得成果,他接連做出兩項重大讓步:其一,取消對中國出口乙烷的限制;其二,解除對華芯片設計軟件的出口禁令。
多家企業已證實收到通知,其中包括西門子等科技巨頭。值得注意的是,這項芯片設計軟件的限制,自拜登政府時期就被視為“科技戰”的核心武器。
如今卻被特朗普親手松綁,可見其對中國的轉變態度之急迫。這一系列動作,表面上是為了緩解貿易戰,實則也是希望中方在稀土問題上“網開一面”。
越南在此時的“搶跑”更是令人瞠目結舌。作為一個并非傳統盟友的國家,越南竟在各國觀望之際率先與美國達成協議,實為“出頭鳥”。
根據協議,越南對美商品實行零關稅,而美國對越南商品加征20%關稅,轉運貨物則更要征收40%。這一條款顯然是針對中國,意圖切斷通過越南進行的轉口貿易。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協議簽署后幾小時,特朗普就對中國連退兩步,徹底暴露其在貿易戰中的被動局面。
越南的“投誠”不僅沒有換來實質性的好處,反而被國際輿論諷刺為“失算之舉”。美媒甚至指出,這份協議更像是一個框架而非實質性的成果。
特朗普只是為了營造“勝利”的假象,以便在7月9日前做出交代。越南的尷尬尤為明顯。原本借中美貿易戰之機承接部分中國訂單,試圖通過轉口貿易分一杯羹。
如今美方加征40%關稅,不僅無法從中得利,反而將原本的贏面拱手讓出。越南自身的產業鏈尚未成熟,原材料依賴中國,品牌依賴中國,技術更是無法獨立。
一旦中越關系緊張,越南將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回顧整個過程,從三國強硬拒絕,到越南倉促妥協,再到特朗普對中國連退兩步,整個局勢已經清楚地表明:美方的戰略施壓已難以奏效。
中國始終秉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面對美國的節節進逼,表現出的是冷靜、克制與戰略定力。日韓印的態度轉變,也正是對中國立場的一種間接認可。
特朗普或許從未料到,自己精心編織的“關稅戰網”,最終卻成了自縛的枷鎖。如今,他急于訪華,企圖重啟合作,已說明了中方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這場風波,也提醒了世界各國:唯有獨立自主、堅守底線,才能在國際風云中保持真正的尊嚴和利益。
信息來源:
[1]劉和平:達成貿易協議后,越南加速“倒向”美國? 直新聞
[2]特朗普:美越達成貿易協議 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