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柏油馬路蒸騰著灼人熱浪,氣象局連續發布橙色高溫預警。當空調外機在千家萬戶轟鳴運轉時,某社區卻有近三成住戶因省電選擇緊閉空調 —— 這個看似節儉的決定,正將無數人推向健康懸崖。
一、高溫侵襲下的無聲危機
人體就像精密的恒溫儀器,正常體溫需維持在 36.5℃-37.2℃。當環境溫度突破 35℃,汗腺開始超負荷工作,通過汗液蒸發帶走熱量。但在南方悶熱潮濕的 “桑拿天”,空氣濕度常超過 70%,汗液難以蒸發,體溫調節系統瞬間陷入 “癱瘓”。北京某三甲醫院急診科數據顯示,高溫橙色預警期間,日均接診中暑患者超 80 例,其中近 40% 因未使用空調導致病情惡化。
72 歲的張大爺就是典型案例。去年盛夏,他為節省電費,僅在深夜開啟空調。某天午后,他突感頭暈目眩、體溫飆升至 40.5℃,送醫時已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主治醫生指出,老人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基礎病嚴重削弱了體溫調節能力,持續高溫導致核心臟器 “過熱”,最終引發致命的熱射病。
二、特殊群體的健康 “警報”
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猶如行走在高溫 “雷區”。研究表明,65 歲以上老人的汗腺功能較青壯年衰退 40%,且常伴隨心血管、神經系統疾病,這些因素都會干擾體溫調節。同時,降壓藥、利尿劑等常用藥物會抑制出汗,進一步削弱身體散熱能力。上海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統計顯示,高溫天氣下,未使用空調的慢性病患者急診率是正常群體的 2.3 倍。
兒童同樣面臨嚴峻考驗。嬰幼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善,對高溫耐受性極差。兒科專家強調,當室內溫度超過 30℃,兒童就可能出現脫水、驚厥等癥狀。今年入夏以來,多地兒童醫院接診多起 “捂熱綜合征” 病例,都是家長為省電關閉空調導致。
三、科學用空調的 “黃金法則”
合理使用空調并非奢侈,而是必要的健康投資。醫學研究證實,將室內溫度控制在 26℃-28℃,不僅能有效預防中暑,還能降低 30% 的心血管疾病發作風險。這是因為適宜溫度能減輕心臟負擔,避免因溫差過大引發血管痙攣。
具體使用時,可遵循 “階梯降溫” 原則:外出回家后先開窗通風,待身體適應后再開啟空調;將溫度設定為 28℃,風速調至最低檔,半小時后根據體感適當調低溫度。同時,建議每隔 2-3 小時開窗換氣,保持空氣流通,并通過放置加濕器、綠植等方式緩解干燥。
高溫季節,每一度電的節省都可能成為健康的 “高利貸”。為家中老人更換節能空調,給孩子準備清涼寢具,這些看似增加的開支,實則是對生命的必要守護。畢竟,沒有什么比健康更值得投資,沒有什么比家人的平安更珍貴。當熱浪再度席卷,希望每個家庭都能在涼爽中,享受這份來之不易的夏日安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