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沖突意外暴露了GPS系統的致命軟肋,波斯灣"幽靈油輪"事件讓全球航運陷入恐慌。當美國束手無策之際,只有中國能解決這一問題?
以伊沖突雖然只持續了短短12天,但其引發的"數字余震"卻持續發酵,波斯灣的"幽靈油輪"現象正在引發全球航運界的擔憂。
【波斯灣和霍爾木茲海峽區域出現大規模衛星導航異常現象】
據美國彭博社最新調查發現,在6月1日至24日期間,波斯灣和霍爾木茲海峽區域出現了大規模衛星導航異常現象。數據顯示,56艘超級油輪發出的9.4萬個定位信號中,竟然出現了1500多次明顯錯誤,有些船只的定位信號甚至顯示它們"開上了陸地"。
這種詭異的導航故障已經造成了嚴重后果。路透社6月17日報道稱,兩艘油輪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因定位錯誤相撞起火。萬幸的是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原油泄漏,但足以讓航運公司驚出一身冷汗。
航運情報公司(Kpler)的數據顯示,6月13日至22日期間,霍爾木茲海峽的船舶通行量明顯下降,這個承擔著全球三分之一海運原油,和五分之一液化天然氣運輸的"世界油閥",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導航危機。
【霍爾木茲海峽的船舶通行量明顯下降】
這場"數字迷霧"的幕后黑手,很可能是伊朗和以色列在沖突中,使用的電子對抗技術。軍事專家指出,電子干擾就像用大功率"噪音"蓋過正常信號,而電子欺騙則是發送虛假定位信息,這兩種手段都能讓船只"迷路"。事實上,以色列就曾用這招對付伊朗無人機,伊朗也有過用電子欺騙誘捕美國無人機的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沖突最激烈時,伊朗曾一度威脅要關閉霍爾木茲海峽,但真這么做勢必引發全球能源危機,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現在改用GPS干擾這種"軟封鎖",既能給西方航運制造麻煩,又不至于把事情做絕,堪稱"數字時代的不對稱作戰"。
但這對全球航運業來說可不是什么好消息。現代航運對GPS的依賴程度超乎想象,從萬噸油輪到集裝箱船,沒了精準定位就像蒙眼開車。
【以伊一戰暴露GPS漏洞】
更糟的是,要對抗這種干擾代價高昂,一套軍用級抗干擾設備就要5萬多歐元,而且干擾方換個頻段就得重新調整,這完全是在打"電子軍備競賽",對于商船來說要求太高。
就在GPS系統頻頻"掉鏈子"時,中國的北斗系統卻展現出了驚人的抗干擾能力。與GPS的"集中式頻譜"不同,北斗采用了更先進的"二進制偏移載波"技術,相當于給信號加了防偽標識。
更妙的是,北斗還構建了"多頻點信號網",就像給導航信息上了多重保險。而如果船舶配備了"北斗+GPS"雙模接收機,當GPS信號被干擾時,就可以無縫切換到北斗信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或成破局關鍵】
說到北斗就不得不提中伊近年來的科技合作。據航運界人士透露,伊朗主要港口和能源運輸船隊正在逐步換裝北斗兼容設備。在這次霍爾木茲海峽的導航混亂中,裝有北斗終端的船只受影響程度,明顯小于那些只裝GPS的老舊船舶。
這不禁讓人想起當年,美國動不動就用GPS信號要挾別國的日子。現在終于有人能治治這個"數字霸權"了。
而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這場"數字地緣戰"給我們上了生動一課:
其一,伊朗證明了小國也能用高科技玩出"非對稱威懾"。
其二,北斗系統用實力詮釋了"技術自主可控"有多重要。
其三,全球航運業該醒醒了,把雞蛋都放在GPS這一個籃子里實在太危險。
【中國衛星導航不會被"卡脖子"】
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再加上中國的北斗,現在全球導航系統已經進入"群雄并起"的時代。特別是我們的北斗系統,更是做到全部國產化,完全不怕被"卡脖子"。
總的來說,對于全球航運業而言,僅依賴單一GPS系統的風險已暴露無遺,行業普及“多模導航終端”已經刻不容緩,此外推動加強衛星導航頻段的保護機制,重塑安全規則也是重中之重。
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中,誰能把握住導航技術的主動權,誰就能在未來的國際舞臺上獲得更多話語權。而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如何確保技術的自主可控,不僅關乎國家安全,更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