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造不出類似PL-15的雙脈沖導彈?其實原因很簡單:
西方武器裝備,尤其是高端裝備一直有紙面數據摻水的傳統,老中被騙不是一次兩次了。關鍵是俄羅斯也有樣學樣,挺不老實的,也能理解,畢竟做廣告掙錢嘛,不寒顫。
但問題是咱把這些數據當真了,禿了一批又一批的軍工人就為追趕世界一流水平,這就導致真是研發出來了,大家又都不信,我摻水多少心理能沒數么?
雙脈沖在美國早期用于增強空射彈道導彈SRAM的末端速度,冷戰結束需求消失且技術復雜項目下馬,不計工本的反導系統中成功應用于標準3的第3級,有效提高大氣層外機動能力。
同時他們覺得自己行了嘗試應用于aim120,小型化失敗發現他們的極限就是在5.3米長410毫米粗的愛國者3分段增強型這種體積上這是2016年服役的東西,同時間3.99米長的霹靂15已經服役一年。就能量管理水平來說,霹靂要領先他們10年以上。
普通民眾對空空導彈的認知,被空戰電影誤導了不少,認為現代戰機可以通過蛇皮走位跟導彈極限拉扯,事實上那全是影視化的觀感需要,實際空戰中,空空導彈的加速度和機動性,完全碾壓有人戰機,要不然軍事演習為啥設置成一旦被鎖定就判定擊毀呢。
不可逃逸區正如這個名字所指示的那樣,是一個導彈發射后,根據兩方的相對位置和當時的大氣環境等參數形成的一個立體區域,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距離數值就能描述的。
不過雙脈沖技術確實能夠顯著擴大不可逃逸區。這類技術的出現倒逼未來的空戰態勢變得交火距離更遠、更依賴隱身,更依賴信息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