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打過來怎么辦?中國反導系統高空攔擊七戰七捷 美媒感嘆技術差距難追趕
七次攔截全中,中國剛測試的反導系統直接用鋼鐵碰撞的方式,在30萬米高空把時速2.5萬公里的導彈撞成了碎片。
當美國還在用核彈爆炸攔截導彈時,我們已經實現了從三萬公里外識別硬幣大小的目標。
去年12月的美軍兵棋推演里,想用36枚攔截彈攔住15枚東風導彈的設想,最終被五角大樓自己推翻的結論特別真實:面對中國這樣的反導系統,再厚的盾牌都扛不住尖矛連戳。
但這次公布的實測數據更刺激——用最先進的東風導彈當靶子,九成以上都被準確攔截。
這個數字比美國吹噓的"成功率超過75%"的薩德系統硬核得多,畢竟他們過去二十年搞了21次攔截試驗,連一半都沒成功。
中段攔截看著簡單,實則比用子彈打子彈難百倍。
導彈飛出大氣層后速度超過每秒6800米,還得從幾十個塑料氣球做的假彈頭里找到真家伙。
我們用的動能碰撞技術,相當于在漆黑的高速公路上用保齡球擊中小米粒,碰撞瞬間產生的能量超過50噸TNT炸藥。
美國到現在還在用核爆攔截,每炸一次相當于在自己國土扔原子彈,產生的電磁脈沖能癱瘓整片戰區電網。
比技術參數更刺激的是實際成本。
美軍每次攔截試驗要燒掉1.2億美元,我們的費用還沒公開,但懂行的軍迷算過賬:用北斗衛星取代美國GPS之后,定位精度從10米提升到0.2米,相當于站在上海能看清北京故宮門釘的數量。
再加上紅外成像和相控陣雷達聯動,現在連彈體表面的鉚釘變形都能檢測到。
這種技術移植到民航領域,或許下次飛機遇到機械故障就能提前30分鐘預警。
看某些外媒報道挺有意思,一邊喊著"中國威脅論",一邊承認我們的攔截系統比他們領先兩代。
去年美軍從加州發射的靶彈,被自家攔截器追了半個太平洋愣是沒追上。
對比之下,咱們用天基紅外衛星盯著導彈發動機尾焰,從甘肅酒泉到西太平洋的攔截全程不到8分鐘。
某些國家總說中國愛山寨,現在對著實物拆解二十年都仿造不出同類產品,這事本身就很說明問題。
有人擔心搞軍備競賽,其實這才是阻止戰爭的最好辦法。
當你的盾足夠厚實,豺狼自然不敢伸爪子。
現在用激光攔截已經在測試階段,將來從太空發射能量光束,千公里外的導彈還沒起飛就被燒穿燃料箱。
這種技術一旦成熟,人類戰爭史就該改寫了——進攻性武器還沒出門就被廢掉武功,這才是真正的戰略平衡。
珠海航展上總工說過大實話:"反導系統的真正價值,是讓某國議員們按核按鈕前多想想后果。
"現在就連華盛頓的智庫報告都承認,對中國搞核訛詐的成功率基本為零。
當科技優勢轉化為戰略定力,某些人掛在嘴邊的"航行自由"突然就變得文明起來。
說到底,拳頭夠硬才能換來尊重,這道理古今通用。
現在看得很清楚,導彈技術突破只是表象,背后是成體系的工業能力在撐腰。
從特種鋼材到星載計算機,從超算模擬到現場組裝,沒有全產業鏈配合根本玩不轉。
未來戰場拼的是科技底蘊,這點上某些國家靠印鈔機買軍火的套路,在我們自主研發的盾牌面前只會越來越吃力。
科技樹點對了方向,比多造百枚導彈更有用。
當別人還在修補漏風的籬笆,我們已經在建鋼筋水泥的城墻。
反導系統最妙的地方,是讓戰爭販子失去了掀桌子的勇氣——畢竟沒人敢跟穩贏的莊家對賭。
下次再聽見核威懾的狂言,不妨想想甘肅戈壁灘上那些被撞碎的導彈殘骸,這就是新時代的大國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