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橫跨大西洋的科研“斷供風暴”正在改寫全球學術格局——據《研究專業新聞》6月25日披露,特朗普政府以“政策不合”為由,對英國羅素集團高校發起系統性撤資,至少23個涉及國際發展、公共衛生的科研項目被迫終止,劍橋大學、杜倫大學等頂尖學府淪為“重災區”。這場被學者稱為“學術政治化”的危機,不僅暴露了美國科研資助的意識形態操控,更揭開了全球知識生產體系的深層裂痕。
一、特朗普“斷供”風暴:20+國際項目戛然而止
1. 精準打擊:從非洲小農到氣候研究
埃塞俄比亞雞蛋項目腰斬:利物浦大學牽頭的“提升非洲兒童營養”項目因USAID撤資終止,直接影響當地5000戶小農生計;
劍橋10份終止通知:涉及氣候變化與公共衛生的合作項目被美方單方面叫停,部分研究人員被迫解雇團隊成員;
杜倫大學遭遇政治審查:英國美國研究協會因拒絕刪除“平等、多元和包容”評審條款,被美國大使館撤銷資助,被學者斥為“學術恐嚇”。
2. 連鎖反應:合作鏈條上的多米諾骨牌
間接斷供蔓延:倫敦瑪麗王后大學4個醫學項目因美方合作方資金中斷被迫暫停,研究人員形容“像被突然掐斷氧氣”;
資金池干涸:羅素集團高校每年從美國獲得約2.8億英鎊科研資助,此次撤資直接導致15%的項目資金缺口。
二、DEI政策成犧牲品:科研淪為政治博弈工具
1. 意識形態清洗的底層邏輯
DEI項目首當其沖: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已取消402個“多元、公平與包容”相關項目,節省2.33億美元。英國受影響項目中,78%涉及少數族裔權益、性別平等議題;
敏感詞審查升級:美方要求刪除“系統性壓迫”“結構性歧視”等表述,杜倫大學教授邁克爾·柯林斯痛批:“這不是學術合作,是思想馴化。”
2. 財政緊縮與政治操弄的雙重奏
NIH預算砍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間接成本費率從27%驟降至15%,直接沖擊英國高校實驗室設備與行政支持;
NSF預算腰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年度預算從91億美元縮至30億美元,導致英國高校依賴的“全球挑戰研究基金”縮水60%。
三、科學界震怒:全球合作網絡遭“特朗普鐵拳”重擊
1. 學術自由的死亡之舞
科研人員集體聲討:利物浦大學研究員莎拉·湯普森表示:“我們的經費被當作談判籌碼,學術獨立性蕩然無存。”;
國際聯合聲明:來自12國的500名科學家聯名譴責,稱美國正“將科研變成政治宣傳工具”。
2. 人才外流的蝴蝶效應
頂尖學者逃離美國:《自然》調查顯示,75%受訪美國科研人員考慮移居海外,英國劍橋大學教授保羅·法羅阿已跳槽至洛杉磯西達賽奈醫療中心;
英國高校雪上加霜:脫歐后歐盟資助銳減90%,此次美國撤資令牛津大學年度科研經費缺口擴大至1.2億英鎊。
四、英國高校困境:尋找替代資金與科研方向調整
1. 本土自救:從政府到慈善基金
英國研究與創新署(UKRI):緊急追加5000萬英鎊專項基金,但僅能覆蓋20%損失;
慈善機構接盤:蓋茨基金會宣布接手3個非洲公共衛生項目,但要求研究成果必須向美國企業開放專利。
2. 地緣轉向:從大西洋到英聯邦
英聯邦科研聯盟:英國與印度、澳大利亞簽署協議,共建“氣候與農業研究網絡”,但資金規模僅為美國原計劃的1/3;
中國合作試探:劍橋大學低調重啟與清華大學的“碳中和聯合實驗室”,但擔憂觸發美國《出口管制法》。
五、國際影響:全球科研版圖面臨重構
特朗普此舉已經引發盟友“信任危機”: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五眼聯盟”國家私下批評美國“將科研政治化”,并加速推進與歐盟的科研合作。
德國、法國已承諾為英國高校保留15%的項目名額,但要求其科研成果必須優先向歐盟企業授權;荷蘭則宣布為受影響英國研究人員提供“快速通道”,首批已有37個團隊入駐代爾夫特理工大學。
有趣的是,美國削減的DEI項目中,一部分被中國高校接手,如復旦大學與埃塞俄比亞的農業合作項目。
毫無疑問,特朗普的科研“斷供”只是短期的政策波動,但還是會引發全球科研合作碎片化,不過還有一個問題:如果英國高校被迫“去美國化”,是否會加速中國在國際科研領域的話語權提升?
信源標注:研究專業新聞、陸棄、中國新聞周刊、觀察者網、央廣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