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超過3000小時飛行時長及兩項最高英勇勛章的資深軍官——空軍準將哈立德·奇什蒂(Khalid Chishti)公開宣稱,在2025年5月持續四天的“五七印巴沖突”中,中國制造的HQ-9B遠程防空系統還擊落了印度一架先進的“陣風”戰斗機。這一驚人言論,重新點燃了關于印度在這場數十年來南亞最具決定性的空戰中實際損失程度的爭論。
空軍準將哈立德·奇什蒂,這位擁有3000多小時飛行經驗并榮獲兩項最高英勇勛章的資深軍官,公開聲稱在2025年5月6日至7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中國產HQ-9B遠程防空系統憑借其先進的相控陣雷達和遠程導彈,成功攔截了一架“陣風”戰斗機,或如他所述,可能是一架蘇-30MKI戰斗機。
盡管巴基斯坦政府官方口徑堅稱,其中國供應的J-10CE戰斗機配備PL-15E超視距(BVR)導彈是導致印度飛機損失的唯一原因,但奇什蒂的說法為該地區不斷演變的空中力量平衡增添了新的維度——他的爆料實際上凸顯了巴基斯坦官方對綜合防空網絡的依賴日益加深,以及中國HQ-9B系統在擴展巴基斯坦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范圍方面的決定性作用。
在這場雙方都部署了最新前線戰斗機、空中預警機和現代導彈系統的沖突中,“地面HQ-9B防空系統參與擊落‘陣風’戰斗機”的說法,凸顯了當代空戰已變得高度復雜化。據奇什蒂稱,盡管印度裝備的“陣風”戰機具備雷達截面極低特性,但HQ-9B的雷達仍成功探測到目標。他認為,這證明了中國系統升級后的電子反制措施和相控陣雷達技術的有效性。
這與巴基斯坦三軍公共關系局(DGISPR)和國防部長哈瓦賈·穆罕默德·阿西夫(Khawaja Muhammad Asif)的官方聲明形成鮮明對比——他們此前堅稱,擊落印度戰機的是配備PL-15E導彈的J-10CE戰斗機。
外長伊沙克·達爾(Ishaq Dar)更進一步聲稱,印度空軍(IAF)損失的全部五架戰斗機——包括三架法國制造的“陣風”(每架估值約2.4億美元)——均被巴基斯坦空軍J-10C在超視距外交戰中摧毀。“被高度吹捧的‘陣風’戰斗機慘敗,印度空軍飛行員也證明了他們缺乏技能,”達爾在沖突后的新聞發布會上直言不諱地表示。
矛盾敘事下的HQ-9B戰略定位
這一矛盾的敘事引發了分析人士的新興趣:HQ-9B如何融入巴基斯坦官方的分層防空體系?而該體系已悄然發展為該地區最強大的反空網絡之一。
HQ-9B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CASIC)研發,是中國旗艦HQ-9系列的改進型,被廣泛視為北京對俄羅斯S-300和S-400系統的回應。其擴展攔截范圍可達260公里,作戰高度覆蓋500米至30公里,旨在應對多種威脅——包括隱形飛機、彈道導彈和低空巡航導彈——即使在電子戰對抗的戰場上也能發揮作用。
每個HQ-9B陣地通常包括一部相控陣火控雷達、最多八輛運輸發射車(TEL)(每輛攜帶四枚待發防空導彈),以及一個能夠集成來自空中和地面傳感器數據的移動作戰指揮中心。巴基斯坦在2021年決定采購HQ-9B(據報道該套餐估值近5億美元/23.5億令吉),正值南亞軍備競賽的關鍵節點。
此舉被廣泛解讀為對印度采購俄羅斯S-400“凱旋”防空導彈系統的戰略回應——新德里于2023年開始將該遠程系統部署到前線部隊,以保護領空免受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入侵。
對巴基斯坦官方而言,HQ-9B不僅填補了其高空遠程防空能力的關鍵缺口,也標志著北京愿意向親密戰略伙伴出口其最先進的反介入平臺。
克什米爾空戰:多域協同作戰的例證
軍事規劃者指出,2025年5月克什米爾上空的混戰(觀察家稱其為冷戰以來該地區最大規模的空戰,雙方約投入125架戰斗機),揭示了巴基斯坦地面防御與空中裝備的整合程度遠勝于印度。
據報道,這一“殺傷鏈”將中國供應的KJ-500空中預警與控制機的實時目標數據,與巴基斯坦空軍新的配備有源相控陣(AESA)的J-10CE、較舊的JF-17 Block III“雷電”戰斗機以及HQ-9B陣地相結合,形成了重疊的殺傷區。
與此同時,印度一直難以調和關于其損失的矛盾報道,盡管多名印度高級軍事領導人已部分承認損失。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國防參謀長阿尼爾·喬漢(Anil Chauhan)將軍承認印度“損失了戰斗機”,但回避了具體數字。
“重要的不是飛機是否被擊落,而是為什么被擊落,”喬漢對彭博電視臺表示,巧妙地指出了操作缺陷和戰術失誤。當被當地記者追問所謂三架“陣風”損失的問題時,空軍元帥A.K.巴爾蒂(A.K Bharti)以一句簡潔的話回避:“損失是戰斗的一部分”,這進一步加劇了外界猜測——印度空軍對PL-15導彈射程的最深擔憂可能已成為現實。
PL-15與HQ-9B:重塑南亞空中力量平衡
裝備巴基斯坦空軍J-10CE機隊的PL-15導彈,由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CAMA)研發,如今被視為全球最危險的超視距導彈之一。
其估計射程超過200公里,配備先進的主動雷達導引頭和數據鏈制導,常被比作美國AIM-120D AMRAAM和歐洲“流星”導彈——后兩者均為遠程空對空交戰的基準武器。
結合J-10C的AESA雷達和來自預警機平臺的實時數據,PL-15的擴展射程使巴基斯坦飛行員能夠從對峙距離發動攻擊,給印度“陣風”和蘇-30MKI飛行員制造了嚴重的戰術困境。但奇什蒂關于HQ-9B聲稱成功擊落目標的爆料表明,巴基斯坦官方的防空策略并非僅依賴其空戰機隊。
在亞洲和中東,HQ-9系列已找到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客戶,據報道,隨著伊朗和潛在的沙特阿拉伯等國對沖美國或歐洲的限制,對該系統的興趣日益增長。隨著多個戰場的緊張局勢升溫——從臺灣防空識別區(ADIZ)到南海爭議島嶼——遠程、高空、抗電子戰的防空系統的重要性預計只會上升。
對南亞而言,2025年5月的空中沖突可能成為該地區空中力量平衡的分水嶺時刻,證明現代空戰不再是戰斗機之間狗斗的專屬領域,而是復雜的多域裝備——地面導彈陣地同樣能決定性地影響結果。
當巴基斯坦官方和新德里都在分析經驗教訓時,奇什蒂描述中HQ-9B的主角角色,鞏固了該系統作為南亞安全格局中最受關注和爭議的資產之一的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