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實驗室里,一撮暗紅色的粉末正在光學顯微鏡下閃爍著奇異的光芒。這看似普通的土壤樣本,實則是人類探索宇宙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全球首例火星烏托邦平原土壤高精度模擬物UPRS-1。2025年7月4日,這項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國際行星科學期刊《Icarus》正式發表,標志著我國在深空探測基礎研究領域取得戰略性突破。
這項研究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四年前"祝融號"火星車在烏托邦平原的首次行走。通過多光譜相機、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儀等載荷獲取的3.2TB原始數據,研究團隊首次構建了火星土壤的"基因圖譜"。令人驚訝的是,火星土壤中鐵氧化物含量高達18.7%,其顆粒形態呈現獨特的"葡萄簇"狀結構,這種在地球自然界極為罕見的特征,成為模擬物研發的最大難點。項目負責人李哲研究員帶領團隊歷時18個月,通過高溫等離子體燒結技術,最終在模擬物中成功復現了這種特殊結構。
UPRS-1的研制突破了三大核心技術:采用納米級氧化鐵包覆工藝實現光譜反射率誤差小于3%;通過可控爆破法制備的顆粒級配曲線與原位數據吻合度達92%;獨創的"三軸壓縮-光譜聯測"系統首次實現力學特性與光譜特征的同步模擬。這些突破使模擬物在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等五個維度的相似度評估中均超過90分,遠超歐美現有模擬物水平。
這項成果的直接應用將支撐"天問三號"采樣返回任務的關鍵技術驗證。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實驗室里,工程師們正在利用UPRS-1測試新型采樣鉆頭的耐磨性。模擬測試顯示,火星土壤的磨蝕系數是月球土壤的4.2倍,這解釋了為何"毅力號"火星車的鉆頭壽命僅為設計值的60%。基于UPRS-1的試驗數據,我國研發的碳化鉭-金剛石復合鉆頭將采樣效率提升了35%。
更深遠的意義在于為地外生命研究提供新范式。UPRS-1精確復現了火星土壤特有的高氯酸鹽含量(0.6%±0.1%)和pH值(8.3±0.5),這些參數對微生物存活具有決定性影響。南京天體生物中心已利用該模擬物開展極端環境微生物實驗,初步發現某些嗜鹽古菌能在模擬火星條件下存活287個地球日。這為"天問三號"尋找生命跡象提供了重要靶向依據。
國際火星學會主席羅伯特·祖布林評價稱:"中國科學家制造的不僅是一罐紅色沙子,而是打開火星奧秘的鑰匙。"美國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主動提出交換模擬物樣本,歐洲空間局則計劃將其納入ExoMars任務的測試體系。這種全球科研協同效應,正推動人類對火星的認知進入新紀元。
站在更宏觀的視角,UPRS-1的研制成功體現了中國航天"科學牽引、技術先行"的發展理念。從"天問一號"的探測數據反哺基礎研究,到模擬物成果支撐后續任務,形成了完整的創新閉環。正如項目科學顧問萬衛星院士生前所展望的:"認識火星的過程,也是人類重新認識自己的旅程。"當2030年"天問三號"帶著真實火星樣本返回時,今天研制的這捧"人造火星土"將成為衡量人類認知進步的標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