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以色列外交部長吉德翁·薩爾在新聞發布會上稱,以色列有望與敘利亞、黎巴嫩等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這兩個阿拉伯國家以前都屬于伊朗主導的“什葉派之弧”,在近期發生的沖突中,兩個國家的反以力量遭到重創乃至覆滅,脫離了伊朗反以陣營。
以色列推動與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建交,屬于自2020年就開始的“亞伯拉罕協議”計劃。
2020年9月15日,以色列和阿聯酋、巴林在美國白宮簽署了一項被稱為改變中東格局的歷史性和平協議——亞伯拉罕協議。
從此,阿聯酋和巴林成為海灣地區公開與以色列關系正常化的國家。三國擴大了經濟和民間上的交流,軍事關系也日益密切。
阿聯酋、巴林之后,下一個有望加入“亞伯拉罕協議”的是中東大國沙特阿拉伯。
然而,伊朗不愿意看到阿拉伯與以色列民族一步步走向和解,遂挑唆巴勒斯坦哈馬斯發動恐怖行動,引發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沖突,導致以色列與沙特之間的建交談判被打斷,“亞伯拉罕協議”計劃受到攔阻。
為什么以色列與阿拉伯民族的建交計劃被稱為“亞伯拉罕協議”?因為以色列與阿拉伯民族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亞伯拉罕。
爆發于21世紀的這兩場震驚世界的戰爭,其實都是弟兄之間的戰爭。俄羅斯與烏克蘭同屬斯拉夫民族,而以色列與阿拉伯民族同屬于亞伯拉罕(又譯易卜拉欣)的后裔。
亞伯拉罕本來蒙受應許,說他的后裔多如天上的星。然而當他八十多歲的時候,妻子撒萊還沒有生育。為了能延續后代,撒萊把自己的使女夏甲給丈夫為妾,亞伯拉罕因此有了兒子以實瑪利。
亞伯拉罕一百歲的時候,他的妻子撒萊(已改名撒拉)為他生了另一個兒子以撒。亞伯拉罕的兩個兒子以實瑪利和以撒,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分別是阿拉伯人和猶太民族的祖先。
現代基因分析顯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中約20%-30%的基因與古猶太人重疊,源自一位共同祖先。
中東的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卡塔爾、巴林、阿曼、也門、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及北非的埃及,都是阿拉伯民族。另外兩個穆斯林大國,伊朗的主要民族是波斯人,土耳其的主要民族是突厥人。這兩個國家常常挑起阿以之間的沖突,從中漁利。
魔鬼善于在弟兄之間挑撥是非。歷史上的第一樁謀殺案該隱殺亞伯,就發生于親兄弟之間。
從歷史上看,猶太民族與阿拉伯民族雖然常有沖突,但也有和睦共處的時候。
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在飲食方面有共同的習俗,都恪守舊約關于飲食的誡命。
中世紀的時候,猶太商人憑借多語言優勢(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希臘語等),成為連接歐亞貿易的核心樞紐,巴黎與巴格達間的商業文書普遍使用希伯來語;在西班牙科爾多瓦、埃及開羅等學術中心,猶太學者如邁蒙尼德與穆斯林學者合作翻譯希臘哲學著作,推動“知識翻譯運動”。
以色列1948年建國之后,阿拉伯民族與以色列民族之間的沖突陡然升級。阿拉伯國家組成軍事聯盟,企圖把這個剛剛建立的猶太國家從中東版圖上抹掉。然而,幾場戰爭下來,以色列反而更加壯大,倒是阿拉伯軍事聯盟損失慘重,土崩瓦解。
1979年,阿拉伯軍事聯盟的大哥埃及率先承認以色列存在,和以色列建立外交關系;1994年,約旦和以色列建交。2020年之后,以色列為了實現阿以和解,更是推動“亞伯拉罕計劃”。
當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逐漸走向和平的時候,伊斯蘭革命后的伊朗挑起消滅以色列的大旗。但伊朗又怕與以色列直接發生沖突,就花錢在阿拉伯民族扶持自己的反以代理人,如巴勒斯坦哈馬斯武裝、黎巴嫩真主黨武裝、伊拉克什葉派民兵武裝、也門胡賽武裝。這些武裝其實不是阿拉伯民族的主流。
這些武裝一一遭以色列重創后,以色列與伊朗發生了直接沖突。伊朗核設施被炸毀,重要軍事官員被團滅,控制伊朗的毛拉政權岌岌可危。
在這種情況下,包括敘利亞、黎巴嫩在內的某些阿拉伯國家再一次向以色列伸出橄欖枝。
猶太民族與阿拉伯民族原本是有血緣關系的兄弟民族,早就應該走向和解。
二十多年前,曾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中東某城鎮有Christ徒開設的餐館,推出這樣一項服務措施。只要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坐在一張餐桌上,雙方都可以享受半價美食。
“亞伯拉罕協議”又稱“打破仇恨之墻”,只有祂能拆毀中間隔斷的墻,給人類帶來和平與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