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向祭奠志愿軍英雄的群眾講述抗美援朝的故事張建友 攝
7月1日,黑龍江省雞西市梨樹區居民孫立和往常一樣,早早來到梨樹區東山革命烈士陵園,擦拭墓碑、清掃墓地。回家吃過早飯后,他又來到陵園,為前來祭奠英雄的群眾講述烈士陵園中志愿軍抗美援朝的故事。
東山革命烈士陵園安葬著157位抗美援朝志愿軍戰士,25年來,孫立就像守護親人一樣守護著他們——那是2000年的夏天,孫立80歲的父親孫延明鄭重地向孫立“交班”:“英雄安身處,一定守護好。”
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期間,山東籍志愿軍戰士李安民的一只腳因凍傷而腫脹發黑,到設在梨樹區的后方醫院做了兩次手術,最后還是不得已截肢了。李安民常拄著拐杖來孫延明家串門,給他們講志愿軍將士奮勇殺敵的故事。“腿斷了,接著打!胳膊斷了,接著打!我們的戰士沒有一個怕死的,沒有一個孬種。”這句話在孫延明的腦海里形成畫面,油然而生對英雄的崇敬之心。
后來,李安民因病情惡化去世,安葬于此。孫延明經常去李安民的墓前掃墓、祭奠。再后來,梨樹區修建了東山烈士陵園,孫延明主動請纓擔起義務守墓人的擔子。1966年出生的孫立從小便跟著父親挖土、挑土維修烈士墓,守護烈士墓。
孫立深知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交班”后,他幾乎每天都要到墓地走上一圈,掃落葉、清積雪、擦墓碑。
有一次,幾個路人看到孫立在給烈士墓割雜草,問他是哪個單位的。當得知他是志愿者時,有人不理解。但孫立用一番話讓那幾個人改變了看法,有個人還從他手里搶過鐮刀,加入割草行列。他當時是這樣說的:“這157位烈士犧牲時,有70%不到30歲,最小的只有16歲,他們圖的是什么?現在,我力所能及地為這些烈士做點事情,覺得心安、值得。”孫立只是一名普通煤礦工人,收入并不多。他說,雖然守護陵園無薪無酬,但他無怨無悔,因為守護的是英雄。孫立平時最愛穿著迷彩服、腰間扎著武裝帶、胸前戴著紀念章。這些都是當年在后方醫院救治的傷病員留給他父母的。“這樣的裝束讓我感到特別神圣,我心中的責任感油然而生。”他說。
“抗美援朝期間,從朝鮮戰場上負傷的戰士來到梨樹區醫治后,又會返回前線,這種一心報國的英雄誰能不敬佩……”2024年9月29日,全國各地的文藝界人士、軍烈屬等上百人來到陵園,在英名碑前聽孫立講陵園中志愿軍將士的故事。
為了講好陵園里英雄的故事,孫立走進圖書館、檔案館,走訪街坊鄰居,全力搜集關于他們的資料,結合自己小時候聽到的志愿軍故事,整理出一套英雄故事集,每當有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來陵園開展祭奠、研學等活動時,孫立都會詳細地把這些故事講出來。他常說,學生要努力學習、大人要努力工作,這樣才能對得起這些犧牲的英雄。孫立還走進中小學校、街道社區、鄉鎮村屯、企事業單位進行“傳承紅色精神 聚集奮進力量”主題紅色演講,把抗美援朝的英雄壯舉和今天的幸福和平進行聯系對比,激發廣大干部群眾不忘初心、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奮力拼搏的使命感。
守墓的這些年,孫立最大的心愿是讓烈士魂歸故里,和親屬早日團聚,因此,幫助烈士尋親也是他的重要工作。
2021年秋,經過多方查找,孫立與吳東泉烈士的親屬取得了聯系。吳東泉的弟弟特別激動,領著家人急匆匆從山東奔赴梨樹區。70多歲的弟弟撲通一聲跪下,一邊放聲痛哭一邊說:“哥啊,咱家找了你69年,終于找到你了……”此情此景,更加堅定了孫立守護烈士陵園和為烈士尋親的決心。如今,孫立還在網上發布信息,通過多種方式尋找烈士親屬。孫立說,在有關部門、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為47位烈士找到了親人。
在孫立的帶動下,如今已有100多名志愿者加入義務打掃和維護烈士陵園的隊伍。最讓孫立引以為豪的是,他的女兒孫佳媛也加入其中。他女兒是聽他講英雄故事、陪他守護烈士陵園長大的。
女兒的加入,讓英雄故事在愛的接力棒中完成了代際傳承。
2025年7月7日《中國文化報》
第4版刊發特別報道
《孫立:“英雄安身處,一定守護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