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外,另有數十座少有人知曉的皇家賜園,其中澄懷園和蔚秀園是出類拔萃的存在。然而那些飽含文人雅士詩酒逸興的歷史名園,竟最終成了八旗紈绔子弟用來變賣換錢的物件。
澄懷園最初是康熙時期大學士張英的賜園,到了雍正年間轉賜給其子張廷玉。因為園內時常有八位文臣相聚雅集,所以被稱作“澄懷八友”。此處亭臺參差錯落,存有萬卷書籍,乾隆帝曾賦詩稱贊它“水木清華“。
蔚秀園于道光十六年建成,乃皇帝賜予恭親王奕?的別墅,它憑借精巧的疊石以及珍稀的花木而聞名。兩園一南一北,恰似鑲于西山腳邊的兩塊碧玉。
作為皇家賜園,它們享受著特殊待遇,內務府會按時撥付修繕的銀兩,太監負責專門管理,而且還設有八旗兵丁來看守。每逢春夏,王公大臣在此宴飲賦詩,咸豐時期,蔚秀園搖身一變成為恭親王商議政事的隱秘之所,左右晚清的政治局勢。
同治年間,清廷財政瀕臨崩潰,隨著俸祿停發,許多八旗貴族陷入絕境。
據記載睿親王中銓為維持奢華生活,率先變賣田產,接著典押府邸,最終竟然把祖墳的樹木石材都拆卸售賣得一干二凈。這陣變賣之風迅速地蔓延到皇家賜園——那些本僅有使用權卻無所有權的八旗子弟,竟悄悄去抵押園林的資產。
最先遭殃的是澄懷園,光緒初年,掌管這座園子的鑲黃旗世家入不敷出,竟偷偷把園內太湖石借“修繕”之名運出去售賣。接著楠木制成的梁柱、琉璃燒制的瓦當陸續不見蹤影,就連乾隆皇帝御筆所書的碑刻竟也被整塊給挖走了。等到官府察覺,園內建筑已坍塌近半。
令人感慨的是,購置這些建材的,相當多是正營造私宅的漢族富商,造就了“拆御園蓋民宅”這般離奇循環。
蔚秀園的遭遇更具波折。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之后,守著園子的正白旗護衛全都逃得沒了蹤影。附近村民先是偷拆門窗,繼而哄搶花木,待恭親王后人溥偉自西安返回京城,園子已然遭受極嚴重的毀壞。
這位末代王公非但沒去修繕祖產,反倒于1905年拿“籌集軍費”當由頭把園基分割開來拿去拍賣。現存的契約表明,蔚秀園被劃分成二十七塊地皮,其中最大的一塊三十畝賣給德國商人來建造別墅,而最小的一畝二分地則被前清知縣買走。
那最為珍稀的乾隆時期彩繪游廊,竟被整體拆解運送至天津租界去重新搭建。《申報》曾記載道:“王公把園子售賣,磚瓦按斤來算,梁柱依價去估,歷經千年的文物,就這樣在頃刻之間被毀壞殆盡。"至此,清代賜園體系徹底崩解。
民國初始,那些園林廢墟有了轉變之機。1913年,清華學校買下蔚秀園殘址當作教員居住的區域;到了20世紀20年代,燕京大學把周邊賜園地塊合并進來,澄懷園遺址也被歸入校園規劃里頭。頗具詼諧感的是,往昔八旗子弟變賣的楠木梁柱,過了好些年竟被營造學社花大價錢給買回來,拿去搞古建修復。
這些零散的遺留物,默默傾訴著皇家園林同近代中國知識殿堂那奇異的關聯。可當年那些變賣祖產的八旗后代,已然隱沒于歷史煙塵里,僅余“崽賣爺田不心疼”這般警世之喻。
參考資料
《清代三山五園史事編年》,何瑜,海淀區檔案館藏7
《辛亥革命后八旗子弟結局為何瘋狂拋售旗房》,歷史縱橫,2016年
《暢春園與圓明園興衰關系考》,北京史地,2025年
《清代旗人房產交易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北京皇家賜園變遷史》,北京出版社,2020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