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建言中日韓合作抗美:關稅戰下的盟友困境與破局可能
當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大棒同時砸向全球170多國,一場圍繞單邊主義的博弈正在重塑東亞格局。
當地時間7月3日至4日,在第13屆世界和平論壇上,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拋出驚人觀點:呼吁日本增強自主性以及中日韓三國加強合作。
這番言論背后,是美日韓同盟體系的松動,以及關稅戰下東亞經濟體尋求新平衡的現實
鳩山建言:從“美日同盟”到“中日韓協作”的思維轉向
鳩山由紀夫在論壇上直擊要害:“美國輝煌不再已是事實,而特朗普政策將成長期不穩定因素?!?/p>
他指出,即便中國國力與美國“不相上下”,單獨對抗仍非明智之舉,而日本、韓國正是關鍵合作對象。
那么為何是日韓呢?
從現實看,兩國正陷入美國關稅政策的“雙重絞殺”。特朗普已威脅將日本汽車關稅提升至35%,而韓國代表在華盛頓的談判也舉步維艱。
正如韓國總統李在明所言:“與美國談判太難了?!?/p>
這種困境催生了鳩山的構想:當美國不再是“可靠盟友”,地緣經濟利益可能超越意識形態分歧。
日韓的困境:美國重壓下的“反水”可能
日本的處境尤為棘手。盡管首相石破茂強硬表態“捍衛國家利益”,但35%的關稅一旦落地,豐田、本田等車企將面臨滅頂之災。
更微妙的是民意變化——日本民眾開始質疑“為美國做的臟活是否值得”,這種情緒倒逼政客尋找新出路。
韓國同樣面臨壓力:除關稅談判外,在芯片、半導體等領域,美國正強迫韓國企業“選邊站”,而民眾反美情緒已通過街頭抗議顯現。
近期數據顯示,在稀土、半導體材料等領域,三國互補性極強:中國的資源供應、韓國的技術研發、日本的精密制造,一旦打破壁壘,將直接對沖美國的技術封鎖。
中國的立場:開放合作而非“小圈子”
鳩山的提議需理清一個前提:中國從不搞“對抗性小圈子”。
中國在關稅戰中已占上風——特朗普已在C919發動機、芯片軟件等領域讓步,這為中日韓合作提供了底氣。
但中方的合作邏輯始終明確:歡迎經貿往來,但不尋求軍事同盟。這種“非結盟”原則,既避免刺激美國,也為東亞合作保留了彈性空間。
值得警惕的是,鳩山的建議仍存局限:在臺海等敏感議題上,日韓與中國的分歧尚未消除,所謂“合作”更多停留在經貿層面。
但不可否認的是,當美國用關稅大棒逼迫盟友就范時,“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現實主義邏輯正在發酵。從越南因妥協遭中國反制,到歐盟靠中國稀土解困,國際博弈的核心正回歸“國家利益至上”。
至于這場“跨陣營合作”能否從構想走向現實,或許取決于一個關鍵問題:當美國的關稅大棒同時砸向三方時,生存智慧能否超越歷史恩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