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字本來跟“仇人”二字八竿子打不著,可偏偏就在這場伊以沖突后,格羅西成了伊朗民眾心里頭的“眼中釘”。
很多中國網友、甚至不少伊朗人自己都疑惑:以色列和美國轟炸了伊朗核設施,怎么怨氣全撒在一個阿根廷出生的國際組織官員身上?
伊朗與格羅西,怎么結上的梁子?
先交代下人物——格羅西,1961年生于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人,政治學出身,在國際組織里混跡了幾十年。2019年正式上任IAEA總干事,手上這頂“核安全守門人”的帽子含金量可高了。
IAEA是干嘛的?最直白點說,就是防止哪個國家私底下鼓搗核武器。對伊朗來說,IAEA就像個“管家”一樣,老盯著自家后院。
其實伊朗搞核,已經快70年了。最早能追溯到50年代,但真正惹麻煩是2002年IAEA的一份警告——說伊朗可能在搞核武,這一下,把伊朗推上了國際舞臺的風口浪尖。
2015年,伊朗跟美、英、法、中、俄、德六國簽了個核協議,叫《聯合全面行動計劃》(JCPOA),大家同意——你伊朗別造核彈,我就給你解除制裁。表面上看挺和諧,直到2018年特朗普退出核協議、又恢復制裁,一下把伊朗也逼急了——開始攢自己的濃縮鈾。
到2025年,格羅西領導的IAEA發布了個重磅報告:伊朗攢了400多公斤豐度60%的濃縮鈾。很多人沒概念,普通核電站用的鈾,豐度3%-5%就行,武器級得90%。伊朗這60%,幾乎是明著向武器門檻沖了。
格羅西這份報告直接成了“國際大新聞”,美伊兩國也以此為由,直接出手打擊伊朗核設施。伊朗的納坦茲、伊斯法罕等地連遭轟炸,974人遇難,其中包括268名軍事人員、387名平民和319名身份不明者。
恨意,怎么就全指向格羅西?
你說美以出手,伊朗為啥不恨內塔尼亞胡和特朗普,反倒專門盯住格羅西?
說白了,伊朗早就跟內塔尼亞胡、特朗普有“世仇”了。這倆人天天高調威脅,伊朗人已經罵習慣了。但格羅西不一樣,他本該是中立的國際官員,卻突然把伊朗“供了出去”。伊朗人覺得,這種“背后捅刀”才更傷人。
伊朗官方媒體直接罵格羅西“美以走狗”,說他是罪魁禍首。整個國家從高層到民間,對這個阿根廷老哥怨氣沖天。
更猛的是,伊朗情報部門還放消息,說格羅西跟以色列情報勾結,甚至泄露了伊朗核設施機密。外交部長公開發文,說格羅西居心叵測,還想去被炸毀的核設施“視察”,這簡直就是“踩著傷口撒鹽”。
這種時候,格羅西還出來開記者會,說IAEA報告是“客觀中立、事實為本”。但伊朗壓根不買賬,直接把他當成幫兇。
核心矛盾在哪兒?
這事兒復雜就復雜在,IAEA本來是“裁判”角色,結果伊朗覺得格羅西扮演了“吹哨判罰”的罪人。
要命的是,格羅西的報告用的是IAEA實地核查的數據,根本賴不掉??梢晾嗜擞X得,美以是靠著這份報告,堂而皇之發動了軍事打擊。換句話說,格羅西給敵人遞了刀子,還打著“中立”旗號,這才讓伊朗氣得直跳腳。
這也體現出國際政治的吊詭——明面上的敵人有恨,但“本該中立”的人“背刺”一下,心理防線直接崩了。
咱得承認,伊以沖突之后,伊朗國內確實進入了“全民仇恨”模式。但恨格羅西,并不是“轉移矛盾”,而是現實情緒的宣泄口。
一邊,是美國和以色列的武力威懾,伊朗高層嘴上喊著要報仇,實則面臨著嚴酷的外交孤立——找俄羅斯幫忙,莫斯科只給了點象征性支持;想買中國武器,北京也沒敢松口。伊朗四面碰壁,心理壓力巨大。
另一邊,伊朗社會也在分裂。一部分人主張徹底放棄核計劃,換取安全和發展機會;另一撥則堅持“硬到底”,堅信只有核武才能保命。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公開說“不搞核彈”,但軍方、情報系統的強硬派聲音從沒停過。
在國內損失慘重、核設施幾乎被毀的情況下,伊朗的選擇變得更加艱難。
其實格羅西本人,這段時間也很難過。每次公開亮相都得加強安保,甚至家人也受到威脅。但他依然堅稱自己是“捍衛全球核安全”,對伊朗的指責不予理會。
6月28日,他接受CBS采訪,說“伊朗的核設施沒像特朗普吹的那樣‘徹底完蛋’,威脅遠沒有解除”。這話又讓伊朗更氣——你報告說我危險,現在又說沒炸干凈,這不是逼我繼續挨打嗎?
這就來到一個關鍵問題——格羅西到底是“幕后黑手”,還是只不過成了“背鍋俠”?
從技術層面講,IAEA的任務確實是“核查、通報”,不是“裁決、制裁”。但在地緣政治大棋局里,一份報告就能改變戰爭走向,這也許遠超格羅西個人的意愿和責任。
有一點可以肯定——國際組織在大國博弈下,經常淪為棋子。格羅西只是把數據說出來,真正“動刀子”的還是美以這對組合。
但站在伊朗角度,格羅西“捅破了最后的窗戶紙”,他的報告成為所有痛苦的直接導火索。
這場沖突還讓人看到一個現實:伊朗已經很難找到外援。俄羅斯怕得罪以色列,給不了實質幫助。中國則出于全球格局考慮,不愿徹底“站隊”。就連印度都被伊朗指控“幫以色列搞軟件監控”,可見國際局勢之復雜。
胡塞武裝、黎巴嫩真主黨等伊朗“親密伙伴”,最多打幾輪火箭彈和無人機,真正意義上的軍事互助其實很有限。
最后,連聯合國也只是象征性譴責,根本沒有實際措施。伊朗的孤立無援、格羅西的焦頭爛額,其實都暴露了國際秩序的無力。
說到這兒,得補一筆。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沖突?;鸷笊衩亍跋А?/strong>,未參加烈士國葬,引發各路猜測。有分析認為,這一方面是出于個人安危考慮——畢竟美伊兩國明確把他列為“斬首行動”目標;另一方面,也是避免伊朗高層陷入“群龍無首”的危機。
伊朗社會,既有主張“激進報復”的情緒,也有要求“務實修復”的聲音。哈梅內伊到底怎么選,關系著整個國家的未來命運。
12天的戰爭雖然停火了,但伊朗總統公開信說得很明白:“要立即投入重建?!钡蠹叶贾溃@種傷口不是一年兩年能愈合的。
街頭上呼喊“美國去死”“處死格羅西”的憤怒口號,不只是泄憤,更是對未來充滿不安和憤怒的寫照。
結尾,咱們再聊聊感受。
格羅西被恨,是地緣博弈的副產品。伊朗“自覺被出賣”,但真要說仇恨就能解決問題,未免太簡單了。美以的“斬首”與轟炸,并沒真正摧毀伊朗的核能力,反而讓民族情緒更團結,反美浪潮更激烈。
而格羅西這類“國際技術官僚”,只要還在臺前,估計也很難再有“中立”的生存空間。國際組織被裹挾,成為大國博弈的工具,這是當下全球格局最深刻的尷尬。
你怎么看?格羅西背鍋,冤不冤?伊朗的恨值有理嗎?世界的公平,有時只是力量和立場的產物。
咱們不妨多角度看這事——誰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誰又只是命運的棋子。
參考資料
新華社:伊朗總統公開信及伊以?;饒蟮?/p>
央視新聞:伊朗外交部聲明與美以關系動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