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YU7 自發布以來,便以其驚人的訂單數據成為汽車界的焦點。開售 3 分鐘大定突破 20 萬臺,1 小時突破 28.9 萬臺,18 小時鎖單量突破 24 萬臺,這樣的成績讓小米 YU7 迅速躋身熱門車型行列。
隨著訂單量的飆升,小米 YU7 的交付周期也不斷延長,最長已超過 15 個月。
與此同時,二手交易平臺上出現了大量小米 YU7 訂單轉讓信息,溢價從 3000 元到 20000 元不等,訂單數量少則 20 幾個,多則近 120 個,“黃牛” 現象十分猖獗。這也引發了外界對小米訂單真實性的質疑。
7 月 3 日,汽車博主 “拜托了老司機” 在直播中怒拍桌子,直指小米 YU7 訂單存在問題,質疑 30 萬訂單中大部分是黃牛下單,要求雷軍清查黃牛訂單。
然而,該直播很快以違規為由被掐斷,這一事件瞬間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認為直播被斷背后可能存在神秘力量,也有人猜測是直播內容確實違反了相關規定,但無論如何,都讓小米 YU7 的訂單爭議進一步升級。
對于這些質疑,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在返場直播中進行了回應。他表示行業慣例中定金都設有猶豫期,小米將其延長至 7 天是考慮到試駕接待能力,同時強調小米 SU7、SU7 Ultra 轉單數不足 YU7 總訂單數的 15%。但這樣的回應似乎并未完全消除外界的疑慮,畢竟訂單數據的火爆與 “黃牛” 泛濫、交付周期超長等現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而在這場爭議之中,清華大學的專家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在 2025 全球財經論壇上指出,小米汽車存在產能不足的問題。他提到小米汽車 3 分鐘能賣 20 萬輛,可產能卻只有十幾萬輛,導致消費者提車需要等待 30 周到 50 周的時間,所以小米汽車急需擴張產能。
同時,他也關注到許多車企存在大量閑置生產線,每條產能可達 15 萬輛,可這些企業卻不愿主動退出市場,使得生產線無法有效流轉。基于此,李稻葵建議政府對自愿退出的企業每條生產線補貼 1 億元,小米再多出一個億,以此實現新舊產能的有效置換,這不僅能幫助小米解決產能困境,還有助于宏觀經濟的暢通運行。
此外,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李偉也就此類現象發聲,他認為車企需從過度 “炫技” 的宣傳方式轉向關注 “實用” 層面,重點聚焦用戶在續航、充電、智能駕駛等高頻使用場景中的痛點,而不是一味地用賽道數據等制造焦慮。他建議車企可以引入 “用戶場景化測試”,例如模擬城市擁堵、高速長途等真實路況,讓技術宣傳更加貼近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從而避免因過度營銷引發消費者的不信任。
小米 YU7 的訂單爭議,反映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一些普遍問題。一方面,車企在追求銷量和市場熱度時,往往忽視了產能與交付能力的匹配,導致消費者長時間等待,體驗不佳。另一方面,面對訂單轉讓等 “黃牛” 行為,車企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車體驗,也損害了品牌形象。
對于小米來說,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將是考驗其品牌運營能力的關鍵。一方面,需要加快產能提升,縮短交付周期,兌現對消費者的承諾。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訂單的管理,打擊 “黃牛” 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鄔賀銓院士:除了華為,其他都在用外國芯片!網友:自主可控才是米國忌憚的原因
零跑朱江明:未來中大型SUV賣五六萬,活下來的車企最多為手機廠數兩倍!網友:先騎二輪,坐等實現!
提到殲-10,印尼軍方發言人笑得嘴都合不攏了
美大使污蔑中國偷竊技術!中國專家霸氣回懟:你們根本沒有我們擁有的技術
巴鐵前外長:我們鎖定了20架印度戰機,只選擇擊落其中6架,我們克制!
雷軍隔空回應余承東,小米和華為在汽車方面接下來的競爭中,你更看好誰?
英偉達首席科學家坦言:美國禁令逼走大量人才,大多去了華為,反倒讓中國獲得很大的發展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