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火星上一塊其貌不揚的石頭,被好奇號火星車“一屁股”坐出了大秘密——當這臺重899公斤的“大塊頭”碾過它時,石頭表面裂開,內部竟露出了亮黃色的晶體。經檢測,這些晶體是單質硫(elementalsulfur,即純硫,俗稱硫磺)。這可是人類首次在火星發現純硫!
為什么說這是“大驚喜”?
在火星,硫酸鹽(sulfates,硫與其他礦物在水中結合形成的鹽類)并不罕見。當火星遠古時期的水體蒸發后,這些硫酸鹽會留在地表,成為記錄火星水歷史的“時間膠囊”。但單質硫完全不同——它的形成條件極其苛刻,需要特定的化學環境和地質過程,而此前科學家從未在好奇號當前探測區域(GedizVallis峽谷)發現過符合這種條件的跡象。
更讓人興奮的是,GedizVallis峽谷里還散落著許多和這塊“爆硫石”外形相似的石頭。這意味著,這里可能藏著一片“硫磺石田”!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好奇號項目科學家AshwinVasavada打了個比方:“在火星找到一片純硫構成的石頭,就像在沙漠里找到綠洲——它本不該出現在這里,所以我們必須弄清楚原因。”
硫,為何讓科學家如此關注?
硫是地球生命的必需元素。所有生物都需要通過硫酸鹽獲取硫,用來合成兩種關鍵氨基酸(蛋白質的原料)。雖然火星上還沒找到生命存在的直接證據,但好奇號已陸續發現過液態水痕跡、宜居環境線索,以及各種“生命友好型”化學物質。這次的單質硫,又為這張“生命潛力清單”添了新項。
不過,這次發現的關鍵意義更在于地質研究——它像一塊“拼圖”,提示我們對火星的地質歷史可能存在重大認知缺口。要知道,好奇號如果沒恰好碾過這塊石頭,可能要等很久才會發現這些藏在石頭里的硫晶體。
解開“硫磺石田”的身世之謎
目前,科學家正通過好奇號的儀器分析這些硫石的成分,并計劃用火星地質演化模型模擬可能的形成過程。GedizVallis峽谷本身就是火星的“歷史書”——它曾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如今巖石上還留著數十億年前水流沖刷的痕跡。好奇號已在其中一塊巖石上鉆取了粉末樣本,正沿著峽谷繼續“探寶”,說不定下一塊石頭又會帶來新驚喜。
從2012年登陸火星至今,好奇號已超期服役12年。這臺“勞模”用一次又一次的意外發現告訴我們:探索未知的魅力,就藏在那些“本不該出現”的事物里。
你覺得火星上的單質硫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是遠古火山活動的產物,還是某種特殊化學反應的結果?
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猜想~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意思,也別忘了分享給對宇宙好奇的朋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