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地球和火星同處太陽系“宜居帶”,個頭相近、成分相似,為何一個生機盎然,一個卻像被“按了暫停鍵”般死寂?
這個困擾科學家多年的謎題,最近被NASA的火星車找到了關鍵線索。最新研究顯示,火星或許曾有過零星的“綠洲時刻”,但注定難以成為生命的溫床——而這一切,竟和一種常見的“石頭”有關。
火星的“水密碼”:被“吸走”的二氧化碳
我們知道,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關鍵。盡管如今的火星地表干旱如沙漠,但探測器早已發現,其表面布滿古河流、湖泊沖刷的痕跡,說明遠古時期這里曾有水流淌。可這些水為何沒能長期存在?
今年,NASA的“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巖石中發現了大量碳酸鹽礦物(類似地球上的石灰巖)。這類礦物就像“二氧化碳海綿”,會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巖石里。
地球的氣候之所以能穩定維持液態水,靠的是一套“碳循環”系統: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風化作用進入巖石,又通過火山噴發重新釋放回大氣,形成平衡。但火星的火山活動比地球弱得多,二氧化碳被碳酸鹽“吸走”后,幾乎沒有新的氣體補充。這導致火星大氣越來越稀薄,溫度急劇下降,液態水難以長期存在。
短暫“綠洲”后,是億年荒漠
研究團隊通過建模發現,火星歷史上可能出現過一些“宜居小插曲”——比如某些區域、某些時期,液態水會短暫出現。但這些“綠洲”只是例外,而非常態。
舉個例子:假設某一階段火星大氣足夠溫暖,河流開始流動,碳酸鹽礦物就會迅速“工作”,吸收二氧化碳;隨著大氣變薄,溫度下降,河流很快干涸。而這一次干涸,可能就是1億年的漫長等待——對生命來說,這樣的時間跨度太殘酷了。
尋找生命:火星是“反面教材”還是“希望之星”?
目前,NASA的“毅力號”火星車也在火星古三角洲的干涸湖岸發現了碳酸鹽的痕跡。科學家下一步計劃,是通過火星采樣返回任務(中美都計劃未來十年實現),帶回更精確的巖石樣本,驗證這一理論。
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指向了一個終極問題:宇宙中像地球這樣能穩定孕育生命的行星,到底有多罕見?
如果最終確認,火星在有液態水的時期也從未出現過哪怕微小的微生物,那可能意味著“生命起源”在宇宙中是極難發生的;但如果找到火星古生命的證據,就相當于告訴我們:只要條件合適,生命在行星尺度上可能是“容易”的。
從“好奇號”到“毅力號”,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從未停止。每一塊火星巖石的秘密,都在幫我們拼湊“生命為何選擇地球”的答案。
你覺得火星曾經存在過生命嗎?如果未來在火星發現微生物,會改變你對“宇宙生命”的認知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