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死磕《大而美法案》,居然是因為區區7500美元,你以為川普砍斷的只是補貼,其實是馬斯克首富的杠桿支點!
特朗普簽署《大而美法案》當天,馬斯克在X平臺連發23條怒懟,甚至放話“明年炒掉所有支持法案的議員”。這場首富與總統的決裂,表面是補貼之爭,實則是馬斯克用身家性命在賭——川普砍斷的不是7500美元/車的稅收抵免,而是支撐他萬億帝國的“黃金杠桿”。
一、經濟死穴:特斯拉的“補貼續命術”
摩根大通算過一筆賬:取消電動車補貼后,特斯拉每輛車均價將被迫上漲7500美元,直接吃掉17%的利潤。更狠的是,法案要求2027年前電池組件必須100%美國產,而特斯拉上海工廠4680電池70%依賴寧德時代——這意味著每輛車成本至少增加3200美元。
2024年特斯拉全球銷量60%靠美國市場,補貼退坡后,Model Y在美國起售價將從4.3萬美元飆升至5.05萬,直接撞上豐田漢蘭達(4.8萬)的價格紅線。有經銷商坦言:“現在展廳里幾乎所有客戶都在問‘補貼還能撐多久’。”
馬斯克的首富地位,本質是“補貼→特斯拉盈利→其他項目估值”的三級杠桿。2025年Q1財報顯示,特斯拉能源業務(含儲能)毛利率已從28%暴跌至12%,全靠補貼續命。如果特斯拉股價因補貼取消腰斬(當前市盈率38倍,行業平均22倍),星鏈4500億美元估值、SpaceX1800億估值都將瞬間“裸泳”。
二、政治背叛:從“親密戰友”到“頭號公敵”
誰能想到,2024年大選馬斯克砸了2.9億美元助特朗普連任,如今卻被總統威脅“送回南非”?這場“政治聯姻”破裂的導火索,藏在三個“背叛瞬間”:
1. NASA局長提名被撤:馬斯克盟友艾薩克曼的提名被白宮否決,直接堵死SpaceX染指1200億美元航天預算的機會;
2. 星鏈夢碎空管系統:FAA以“技術不可靠”拒絕星鏈參與空中交通管制,讓馬斯克“全球無縫網絡”的軍事訂單泡湯;
3. 政府效率部被架空:馬斯克曾幻想通過DOGE裁撤15%聯邦冗員,結果特朗普親信直接嘲諷:“他就是個懂代碼的外行。”
更致命的是,法案將新能源補貼轉向傳統能源——油氣企業獲得120億美元勘探稅收抵免,而特斯拉的超級工廠擴建計劃因融資成本飆升被迫擱置。能源部前官員透露:“川普這招是‘斷糧’,逼著馬斯克在新能源和政治獻金間二選一。”
三、路線之爭:馬斯克的“未來賭注” vs 川普的“鐵銹復辟”
這場沖突的本質,是美國“新舊經濟”的終極對決:
川普的牌:擁抱鐵銹帶選民,取消電動車強制令,恢復燃油車霸權。法案中“每新增1個油氣崗位補貼5萬美元”的條款,直接戳中密歇根、俄亥俄等搖擺州的選票;
馬斯克的局:賭新能源轉型,用補貼撬動產業鏈。特斯拉超級工廠已帶動美國本土42萬個就業,但法案削減的1200萬醫療補助,讓藍領選民直呼:“電動車救不了我的醫保!”
更諷刺的是,馬斯克曾試圖用“政府效率部”削減2萬億開支,結果法案反而增加3.3萬億赤字——這讓他“財政保守派”的人設徹底崩塌。一位共和黨金主直言:“他現在像極了2016年的桑德斯,只不過開著特斯拉。”
四、反擊密碼:未來黨不是賭氣,是“杠桿自救”
馬斯克揚言成立“未來黨”,表面是賭氣,實則是精心設計的“杠桿策略”:
1. 選票捆綁:瞄準18-35歲“Z世代”,他們占美國選民27%,72%支持新能源。未來黨只需拿下賓州、密歇根的5%搖擺票,就能讓川普2026中期選舉崩盤;
2. 資本游說:用特斯拉10萬美國員工、SpaceX 1.2萬國防承包商身份,倒逼國會妥協。波音前高管透露:“如果星鏈停止為美軍提供通信,國防部第一個跳腳。”
3. 輿論推動:利用X平臺3.6億用戶,將法案包裝成“富人稅改”。6月民調顯示,64%的獨立選民認為“取消電動車補貼是劫貧濟富”。
結語:當首富的杠桿變成枷鎖
從硅谷車庫到白宮西廂,馬斯克的發家史就是一部“政策套利”的教科書。但這次,川普用《大而美法案》撕開了他的致命弱點——新能源不是技術革命,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政治賭局。起碼在美國確實是這樣……
當補貼退坡、盟友背叛、選民分裂,馬斯克的萬億帝國能否扛住這記“斷杠桿”?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特斯拉股價腰斬,你覺得馬斯克會先保火箭,還是先保選票?
(據摩根大通、Axios、X社交平臺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