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放假或雙休,家長的噩夢就來了:
孩子凌晨不睡,早上不起;
一玩游戲聚精會神,一寫作業拖拖拉拉;
一言不合就懟父母,讓父母心煩意亂,無可奈何。
家長怎么看孩子,怎么不順眼,忍不住生氣,忍不住嘮叨,忍不住指責,最后爆發一場爭吵。
孩子覺得父母沒事找事,父母覺得孩子的所作所為讓自己忍無可忍。
我跟孩子也經常有這樣的“摩擦”,我氣得快冒煙,他反抗激烈:
要么跟我互懟,要么甩鍋給我,都是因為我吵他所以才會這樣。
經過這么幾次的拉鋸戰,我內心早已疲憊不堪,他也對我頗有微詞。
誰痛苦,誰改變。面對著孩子的說到做不到,特別無奈,想管卻無路可走,那就嘗試后退,暫停指責。
我在重新思考另一個問題:
孩子說到做不到已經是常態,可是為什么當下我卻如此焦慮和著急?
我看孩子哪哪都不順眼,是孩子本身就有問題,還是我內心焦慮與無力感,能量告急的投射?
我是不是將自己的高要求與高目標,投射給了孩子。我表現出來的指責與不滿,是否只是我內心的鏡映?
靈魂三拷問之后,我想明白一個問題:
我的情緒與焦慮,比孩子當下的表現更有問題,我的能量更需要提升來維穩當下的狀況。
當父母非常焦慮,疲憊或情緒壓抑時,孩子一點點問題就會被父母無意識的放大。
此時,父母也會將自己內心的不滿投射給孩子,放大孩子的問題,所以看孩子就會哪哪都不順眼。
因為看孩子不順眼,對孩子有很大意見,眼里只盯著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而對孩子進步的地方視而不見。
重構一下孩子的行為表現:
孩子的磨蹭,是多年養成的習慣,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改變,想改變孩子,只是父母太焦慮和著急了;
孩子的刺毛,只是在接受到父母挑剔與指責的信號后的本能反抗;
孩子跟父母懟,只是孩子內心有委屈和不滿,以及被否認之后的無意識自我保護。
當家長的情緒亮起紅燈時,孩子哪怕一個很平常的行為,都會激發父母內心的怒火,這時根本無法啟動正向反饋。
反饋方式只會滑向全負面,比如批評,指責,評判,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點,聽到的都是不滿,孩子自然也會缺乏驅動力,更不會努力了。
對于父母來說,孩子越刺毛,越擺爛,越內耗的時候,父母越要學會反向呈現,后退一步。
這時最重要的不是管孩子,不是強迫孩子改變,更不是糾正孩子的錯誤,而是先修復自己的心理能量。
高能量的父母,情緒是穩定的,面對孩子的擺爛會不那么焦躁,內心也是平和的。
更容易看見孩子擺爛背后的動機,在孩子無法改變時,先允許孩子此時的無力與拖延。
但并不意味著完全放任和不管,而是用父母積極的能量來給焦慮和內耗以及擺爛的孩子一些容錯空間。
讓孩子在消極的時候,被父母理解,讓孩子在擺爛的時候,也不被父母一味的批評。
先修復父母自己,再去幫助孩子,這時能量就能相互傳遞。
父母可以嘗試這樣修復能量:
首先,學會自我充電,接納孩子與自己的不完美。
累了就要主動休息,允許自己也有做不到的時候,允許自己做60分父母。
休息好了再管孩子,能量恢復了再去操心孩子。
其次,遠離想管孩子的心,走出家門。
忙點自己的事情,浪費點時間來走走看看,給自己的心靈和身體放個假。
先照顧自己,先來療愈自己的疲憊,再想著去為孩子做點什么。
最后,用正念思維來看待當下的一切,自己搞不定時要及時求助。
孩子不讓人省心是事實,孩子的行為不符合家長預期也是事實。
但行為背后都有動機,既要知道是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更要思考怎么辦。
如果自己無法搞定時,要及時向內求助,向內療愈與修復。
這樣才能用平和與愛的能量,來真正滋養與幫助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