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被曝要求擺攤畢業生刪除視頻引發關注。當事女生小李(化名)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學校老師給她打電話要求其下架相關視頻,說影響到了學校聲譽,讓學弟學妹感到惶恐。現在,這件事對她的生活和擺攤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小李的視頻創業始于三個月前,這位廣西女孩從醫學院畢業后的軌跡并不平坦,她先是在“廣西一家不錯的醫院”工作兩年,隨后辭職備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24。在等待考試結果的過渡期,她選擇貸款創業,擺攤賣芒果冰淇淋。
“我是貸款創業,盈虧自負”,小李在視頻中展示著每日收入變化,高時一天流水2800元,低時則要虧損數百元3。她明確表示,擺攤是臨時性生存策略,賺夠考公考編的報名費和生活費后就會結束。
當被網友質疑“本科畢業為何擺攤”時,她坦然公開了自己的母校和專業信息,不料這個5月初發布的視頻在6月底突然爆火,播放量猛然飆升。
流量帶來的不僅是關注,還有母校的電話,6月27日,輔導員來電要求下架視頻,小李在開車途中接到電話,停車后立即刪除視頻。然而壓力并未消失,網絡攻擊和詆毀持續發酵,她不得不在7月1日的直播中宣布:已暫停出攤,“已經超出我的承受能力了”.
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對事件的回應顯得耐人尋味,招生就業部工作人員首先否認了“要求刪視頻”的說法,稱“如果她有錄音證明學校施壓,我們愿承擔責任”,同時強調 “學校不會阻撓她擺攤”。
校方抖音賬號在評論區聲明:“學校一直以來的態度是不歧視任何職業,更不會覺得學生創業丟臉”,并指小李的說法是“誹謗之詞”。但當記者追問關鍵問題,是否有老師打過電話、是否認為擺攤影響學校形象時,校方宣傳部門卻拒絕正面回應,僅表示“現在不是回復的時機”。
這種矛盾態度揭示了高校在形象管理上的困境:一方面高舉“支持創業”的旗幟,另一方面對可能影響招生或排名的“負面信息”高度敏感。校方工作人員不經意間流露的真實想法或許更具說服力:“女孩視頻對學校影響不是很好”
事件的核心問題在于,一所高校是否有權干涉畢業三年學生的職業選擇和表達自由?
法律層面十分清晰,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趙虎指出:“已畢業學生不受《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約束,學校無權強制其刪除內容,若認為視頻侵權,應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道德層面更值得深思,當校方以“影響學弟學妹”為由要求刪視頻時,暴露的是對自身教育質量的深度不自信。真正優秀的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當年面對“畢業生賣豬肉”的輿論風波時,老校長許智宏從容回應:“北大學生可以做科學家,也可以賣豬肉”。
這種教育自信的缺失,導致高校本能地壓制“不光彩”的畢業生案例,而非將其轉化為反思教育模式的契機。
小李遭遇的輿論壓力,反映出社會對高學歷者從事“低端職業”的頑固偏見,網友的質疑直指核心:“北大畢業生能賣豬肉,醫學生為何不能擺攤?”
小李事件揭示了高等教育與就業市場間的斷裂,當校方強調“培養的學生遍布全國醫療機構”時,卻對畢業生為何放棄專業崗位缺乏基本了解。這種 “培養即終結”的思維,暴露了高校就業服務的缺位。
一所醫學院的畢業生在街頭賣冰淇淋,不是什么“浪費”,而是創業精神的體現,區別僅在于我們選擇的視角,包容多元就業形態,尊重個體的生存選擇,才是高等教育應有的格局。
學校官方賬號宣稱“不歧視任何職業”時,卻在后臺要求刪除一個冰淇淋小攤主的視頻。這種矛盾像一面鏡子,照出了高校面對畢業生真實生存狀態時的無措。教育者真正的體面不在于培養出多少穿著白大褂的醫生,而在于當學生脫下白大褂賣冰淇淋時,依然能為他們曾在這所學堂汲取過營養而自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