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記者在延安窯洞前問出 “您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什么時候” 時,毛澤東的目光掠過窗外的黃土高原,沉默片刻后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是長征途中,張國燾企圖分裂中央。”
這個答案背后,藏著一段比湘江血戰(zhàn)更令人窒息的危機 —— 外部敵人的槍林彈雨從未讓紅軍屈服,而來自內(nèi)部的分裂暗流,卻差點將中國革命的火種徹底澆滅。
血色長征:從 8.6 萬到 3 萬的煉獄之路
1934 年 10 月,中央蘇區(qū)的天空被絕望籠罩。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興國、寧都、石城相繼淪陷,國民黨軍隊像潮水般涌來。8.6 萬中央紅軍被迫踏上長征路,他們帶著笨重的印刷機和壇壇罐罐,在蔣介石 25 個師的圍追堵截中艱難前行。
12 月的湘江,成了紅軍的血肉磨坊。為掩護中央縱隊渡江,后衛(wèi)部隊被阻隔在對岸,數(shù)個師幾乎全軍覆沒。江水被染成紅褐色,漂浮的斗笠和草鞋見證著這場慘烈的突圍 —— 紅軍兵力銳減至 3 萬,不少軍團番號從此在歷史上消失。
正是這場慘敗,讓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開始被認可。他指揮紅軍放棄與紅 2、6 軍團會合的計劃,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威逼昆明,用靈活機動的戰(zhàn)術跳出包圍圈,數(shù)萬敵軍在紅軍的迷惑下疲于奔命。
會師背后:權力欲望撕開的裂縫
1935 年的達維橋,本該是希望升起的地方。紅一方面軍與兵力雄厚的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衣衫襤褸的戰(zhàn)士們相擁而泣。但此時的張國燾,看著疲憊不堪的紅一方面軍,心中滋生出異樣的念頭。
這位紅四方面軍的主要領導人,沒有看到戰(zhàn)友們轉戰(zhàn)千里的悲壯,反而將兵力多寡當成了爭奪權力的籌碼。在沙窩會議上,他公然要求擴充政治局成員,企圖用人數(shù)優(yōu)勢操控中央決策,將革命隊伍變成滿足個人野心的工具。
“這不是權力分配,是要把黨和紅軍拖入分裂的深淵!” 毛澤東在會議上的聲音斬釘截鐵。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張國燾的行為本質(zhì)是 “用軍隊綁架黨”,是革命最危險的敵人。
決裂與堅守:歷史選擇了正確的方向
面對張國燾的步步緊逼,中央始終保持著清醒的原則底線。當張國燾拒絕北上、甚至企圖以武力威脅中央時,毛澤東果斷率領紅一方面軍單獨北上,在陜北站穩(wěn)了腳跟。而堅持南下的張國燾,最終在屢屢受挫后眾叛親離,于 1938 年投靠國民黨,徹底淪為歷史的笑柄。
這場沒有硝煙的斗爭,比任何槍林彈雨都更考驗革命者的信仰。毛澤東后來回憶,當時最擔心的不是國民黨的追兵,而是 “隊伍從中間裂開”—— 如果紅軍分裂,別說抗日,連生存都成奢望。
沙窩會議的硝煙早已散盡,但那段歷史留下的警示永遠清晰:外部的敵人能摧毀我們的陣地,卻動搖不了革命的根基;而內(nèi)部的分裂與背叛,才是能刺穿心臟的致命一刀。正是在一次次化解此類危機的過程中,中國共產(chǎn)黨淬煉出堅不可摧的團結意志,這正是我們能在絕境中重生、在苦難中崛起的根本密碼。
如今回望長征路上的那場暗戰(zhàn),我們更能理解:為什么毛澤東會將張國燾的分裂視為 “最黑暗時刻”—— 因為他比誰都清楚,團結對于一個在絕境中求生的政黨而言,是比黃金更珍貴的生命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