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首爾總統辦公室里,李在明愁得一夜沒睡,7月9日特朗普的關稅大限馬上就到,這關稅一刀刀下去,韓國經濟可受不了。
李在明這邊跟美國談判難如登天,他自己都說 “談不攏”,還不確定能不能在大限前達成協議,可這邊還沒搞定,中國又在9月3日有重要活動,還邀請了李在明。
這對韓國改善與中國的關系是個好機會,畢竟之前尹錫悅執政時,中韓關系有些緊張,李在明也說過“要盡快改善中韓關系” ,可他也知道美國那邊肯定不樂意他跟中國走近,這讓他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美國開出兩條死路,韓國左右為難
美國最近又在對韓國下手了,這次是盯上了韓國產的汽車,美方放話:如果7月9日之前談不攏,就對現代、起亞這些車企加收25%的懲罰性關稅。
韓國一聽立馬慌了,專家一算賬,這一下每年汽車行業要虧掉超50億美元,全國GDP也會被拉低0.3%,幾十萬人可能要失業。
剛上任的新總統李在明第一天就給白宮打電話,希望能坐下來談談,但美國態度一點不軟,反而開出了兩個選項,每個都非常難接受:
第一條:讓美國農產品全面進軍韓國市場,也就是說,韓國本地農民要被“美貨”擠得活不下去。
第二條:加入所謂的“芯片四方聯盟”,表面上是搞技術合作,其實就是要把中國踢出去,斷掉中韓芯片產業的合作鏈條。
這兩條路韓國哪條都不好走,一旦加入“芯片聯盟”,就等于要放棄中國市場,但問題是韓國的芯片企業根本離不開中國,不管是生產、封裝還是出貨,跟中國市場的聯系太深了。
三星、SK海力士馬上發出警告:只要斷掉中國這條鏈,我們的產能馬上有30%用不起來,不是“慢慢虧”,是立刻就出問題,兩家公司還直接給總統寫了聯名信,標題就很直接:“請守護我們的中國市場”。
信里寫得更明白:如果中國訂單沒了,公司將不得不裁員1.2萬人,而這1.2萬人相當于全國一年新增就業崗位的15%,也就是說不只是企業虧錢,整個社會的就業和經濟穩定都會被沖擊。
李在明心里其實也清楚,站哪邊都要付出代價,他當然想“左右兼顧”,一邊跟美國交好,一邊保住中國市場,但現在的局勢完全不給他這個空間。
中國請柬的背后
就在美國不斷施壓、逼著韓國選邊站隊時,中國遞來一張請柬,邀請韓國總統李在明出席9月3日的抗戰勝利紀念活動。
猛一看這像是普通外交禮節,其實背后含義很重,是一次直接測驗韓國態度的“外交試金石”。
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這不是嘴上說說,2024年中韓貿易總額達到3280億美元,相當于韓國出口賺的每10塊錢,有4塊來自中國。
具體到企業層面,三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芯片賣給中國,現代汽車則有四成的整車出口對象是中國買家,可以說中國市場一動,韓國經濟立馬感冒。
韓國還沒忘記當年薩德事件的后果,那時候韓國在中國的企業、文化、物流行業全被波及,港口的集裝箱堆積如山,訂單中斷、工人停工,很多人失業,經濟一度陷入恐慌。
現在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不能得罪中國,尤其是在關鍵行業高度依賴的情況下。
而這一次中國沒有大張旗鼓制裁,而是用更“安靜”的方式表達態度,韓國剛透露李在明不太可能親自出席紀念活動,韓國駐華使館馬上發現中國暫停了所有韓國明星來華活動的審批。
這熟悉的“限韓令”,上一次發生在薩德事件期間,最后連樂天集團都被趕得差點退出中國市場,與此同時,美國也在加碼施壓。
最近一段時間,美方高官頻繁出入韓國青瓦臺,施加壓力要求“站隊”,美軍甚至派出宙斯盾戰艦進駐黃海,說是聯合演習,實則是一種象征性的“軍事表態”,這些動作一連串下來,把韓國徹底逼進了中美之間的夾縫中。
對韓國來說現在的局面太難了,中國在經濟上有“開關”,美國在安全上有“籌碼”,而自己又嚴重依賴這兩頭,想保持中立基本不可能。
一旦應對不慎,不是得罪美國,就是被中國“冷處理”,代價都不是韓國現在能承受的。
李在明兩份講稿,只等談判結果
韓國老是被夾在中美中間,非得逼著二選一,這種糟心事又不是頭一回碰上,早在 2015年,當時的總統樸槿惠就因為同樣的難題,搞得焦頭爛額。
當時她頂著美國壓力出席了北京閱兵式,中方非常給面子,回頭中韓自貿協議也升級得非常順利,她一度成為韓國內外最風光的政治人物。
但好景不長,沒過多久薩德事件爆發,中國強烈反對韓國部署美制反導系統,結果中國迅速展開反制:樂天超市在中國接連關店,韓國旅游業訂單被一夜取消,整個韓國對華出口都受到重創。
更關鍵的是,美國并沒有“挺身保護”韓國,反而在內部文件里指責韓國破壞了盟友信任,這讓韓國政府當時左右不是人。
李在明當然知道這些歷史教訓,他不想重蹈樸槿惠的覆轍,可偏偏現在的情況比當年還復雜。
特朗普這邊的態度非常詭異:對韓國他擺出一副強硬面孔,逼著韓國開放農產品市場、加入圍堵中國的“芯片聯盟”。
但對中國,他卻悄悄“軟了”,不但放行中國購買伊朗石油,還在北約會議上刪掉了所有有關批評中國的段落,甚至傳出他要親自訪問中國。
這種不透明的局勢讓韓國非常被動,青瓦臺內部已經寫好兩份稿子:一份是李在明親自參加中國的閱兵紀念活動,另一份是改派特使出席,用“外交分寸”把風險降到最低。
但到底用哪份稿子,關鍵看一個時間點——7月9日,那天是美韓汽車關稅談判的最后期限,如果談得攏,美方愿意松口,那李在明還有騰挪空間。
但如果談崩,美國真的對韓國車加征25%關稅,那就意味著“合作破裂”,韓國也沒必要再那么顧慮美國的臉色了,李在明或許就會干脆出席中國活動,借此轉向,試圖重新平衡戰略。
說白了這不再是一次出訪安排,而是一個國家未來走向的決策窗口,7月9日之后韓國在中美之間到底怎么選,很可能就此定調。
到時候,一旦選錯不光是李在明個人的政治風險,更可能牽動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與國際地位。
參考資料
2025-07-02 15:32·環球網 中方通過外交渠道詢問李在明總統能否出席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外交部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