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記者獲悉,備受矚目的、以東莞莞香為題材的新編粵劇《最是女兒香》將于7月16日、17日在廣州大劇院首演。隨后,它還將于7月30日、31日登陸東莞玉蘭大劇院,8月8日亮相江門僑都大劇院。
粵劇《最是女兒香》作為廣東省文藝精品(文藝人才)扶持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東莞市文化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由廣東粵劇院、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東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和東莞市寮步鎮人民政府共同出品。
粵劇《最是女兒香》宣傳海報。
據悉,該劇主創團隊陣容鼎盛。劇本由一級編劇盛和煜執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著名戲劇導演張曼君擔任導演及粵劇改編,青年戲劇導演胡家偉擔任粵劇改編和執行導演;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獲得者、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曾小敏,與一級演員、實力派文武生黃春強領銜主演,并匯聚了舞美設計季喬、楊參,燈光設計邢辛、服裝設計陽東霖、化妝造型姚鑰、閻飛翔,音樂設計陳揮之、形體設計姚曉明、多媒體設計王佳迪等十余位藝術家;同時聯合廣東粵劇院青年創作骨干梁妙翠、楊玉華、歐云滔、朱紅星、朱建豪、馮嘉寧、陸偉豪等共同參與該劇的創作。
香凝情愫,戲韻悠長。從莞香到粵劇,《最是女兒香》主創團隊是如何通過“香”與“情”的意象交織,共同探尋文化傳承與情感共鳴的永恒密碼?點開視頻聽聽他們的心聲?
導演、粵劇改編張曼君:破界尋香,以戲載道
這是一個“追根尋緣”的故事。我們借離合輪回之情,走入大歷史的審視與映照,實踐一次理性和感性的通介之路。
千年穿越,指向對文化的審視和思考,并在舞臺上放大戲曲賦形的能量。粵劇特有的文學要求、曲韻要求是我們的支撐和根脈,先進優勢的粵劇團隊是我們著力的倚靠,以此凸顯粵劇的傳統之魅力,拓展粵劇今日之時尚,實現中國戲曲的演劇之大美。
《最是女兒香》劇照。
粵劇改編、執行導演胡家偉:以香為媒,尋找粵劇新范式
莞香“千錘百煉方得真味”的特性,與劇中人物跨越六個時代的輪回追尋相呼應,構建起“香魂不滅,真愛永恒”的哲學命題。這種精神內核的現代性,為我們藝術形式的創新提供了堅實基礎。希望觀眾看到一部“既熟悉又陌生”的粵劇,熟悉的是嶺南文化的根脈,陌生的是我們探索的新可能。
《最是女兒香》劇照。
唱腔設計梁妙翠:以音為橋,連接古今
莞香“經雷火淬煉、千錘百煉方成珍品”的特質,恰似藝術創作的必經之路。我認為“千錘百煉”意味著要經過反復的磨練才能成就精品。這不僅適用于制作莞香,藝術創作也同樣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部戲既有傳統南音的韻味,又有大膽的現代編曲,甚至融入天馬行空的時空穿越元素。它或許不像傳統粵劇那樣“中規中矩”,但我相信這種創新能引發觀眾共鳴。
作曲陳揮之:莞香入樂,為時代“畫像”
香道追求天人合一、修身養性,這與音樂的特質不謀而合。我們以“聲”為線串聯六世莞香故事,每個時代通過一件標志性樂器演繹同一主題,形成獨特的“聲音密碼”。讓觀眾無需臺詞,僅憑樂器音色就能感知時代的切換。這既展現莞香的永恒魅力,又暗合香火傳承的意象。
舞美設計季喬:留白處見天地,虛實間舞香魂
我們啟用定制化柔性透屏,這塊軟屏是國內舞臺首次使用的第一代定制產品,通過9個吊點矩陣控制運動軌跡,既能化作唐代窗欞、宋代汴河圖景等具象符號,亦可退為一片虛焦的水墨留白;傳統戲曲講究“一桌二椅”的極簡美學,我們用三塊黑幕與軟屏重構“出將入相”的空間邏輯,既守住戲曲魂,又注入科技感;軟屏的“透”與黑色背景的“空”形成東方美學中的“計白當黑”,讓每個朝代的轉換如同墨滴入宣,自然暈染而不顯割裂。
《最是女兒香》劇照。
燈光設計邢辛:虛實之間,用光影為莞香故事“賦形”
舞臺以空黑虛幻為基調,我們用簡單切割木、黑白對比和LED屏實現空間變化,同時通過色彩、光束形狀切割空間,在虛實與寫意中展現戲劇的多元氣質。
此外,我們嘗試借助光幕燈等先進燈具拓展燈光語匯,其變焦、移動特性為舞臺增添了沖擊力;色彩上以單純的非黑即白為基底,淡雅白光為主,色光使用克制(不超3色),聚焦表演與服裝張力。
希望通過現代燈光語匯,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劇場,感受傳統戲曲的視覺革新。
《最是女兒香》劇照。
服裝設計陽東霖:百套華服的“守正”與“破格”,在歷史褶皺里縫入當代審美
劇場是造夢的地方,我們的服飾就是夢境的載體。靈感源于歷史,秉持守正創新,我們既保留粵劇精髓,又融入新國風,讓傳統服飾煥然一新。先秦用曲裾展現少女窈窕,漢改良鎧甲貼合現代審美,唐融入唐三彩色調,宋以清雅服飾凸顯風格轉變,民國呈現廣州市井群像。百套服飾尊古不復古、守正不守舊。我力求讓歷史走出博物館,以戲舞融合、古今碰撞,呈現有底蘊又鮮活的國風美學。期待觀眾走進劇場,隨主人公穿越,赴一場傳統服飾文化的美夢。
《最是女兒香》劇照。
多媒體設計王佳迪:情感鏡像與虛實交融的多媒體敘事
在《最是女兒香》多媒體設計中,我以“情感的鏡像”為理念,讓影像、光影與虛擬空間豐富粵劇舞臺層次感,映射現實、具象化人物情緒。視覺上,運用元素暈染呼應粵劇寫意美學,營造虛實流轉的東方詩意氛圍;技術上,以透明與實體交錯讓人物“進入”影像,互動投影隨角色動作變化,打破固定布景。旨在以現代敘事手法,為傳統粵劇注入更具象征性與情感穿透力的視覺語言,保留韻味。
形體設計姚曉明:古典為魂,時尚為形
形體設計并非對歷史的復刻,而是“古今對話的橋梁”——古典舞的根基、現代舞的語匯、國際舞種的節奏,都是為了服務劇情的“有感而發”。我們通過舞蹈讓抽象的文化精神變得“可觸摸”,讓觀眾在看到先秦女子彎腰探春、民國青年揮臂吶喊時,能感受到千年前的心跳與今日的共振。
造型設計姚鑰:以妝容為筆,在傳統戲曲的肌理上勾勒出時空交錯的浪漫
一個女演員在一部戲里換這么多造型,這在我30年的化妝生涯里是頭一回。
莞兒每個時代的造型都有“一眼可辨”的朝代特征,但眉眼間的“莞香魂”始終貫穿——通過統一的“香紋眉形”和漸變琥珀色系,讓角色在六朝穿越中保持情感連貫性,觀眾會覺得“這是莞兒,又不全是莞兒”,這種“似與不似”的朦朧感,正是穿越劇的魅力。
道具設計楊玉華:精益求精,以匠心致敬文化傳承
莞香制作工藝的代代傳承,彰顯出一種執著堅守的精神,這種精神同樣激勵我在道具制作中追求極致工藝。道具設計作為舞臺呈現的重要元素,最大的特色在于寫實與風格化、意象化的融合,為這部跨越時空的大戲增添了豐富的質感。
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何夢怡 通訊員 林楷虹
攝影:廣東粵劇院 薛才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