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中國-用中華箏奏出“國際范兒”
古箏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既悠揚動聽,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受各國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在北京語言大學,生動有趣的古箏課成為留學生們打開中國傳統音樂大門的一把鑰匙。
泰國留學生李明洲:第一節課我就感受到了國際的氛圍,在古箏課的課堂上,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一起上課——我們來學古箏、學中國傳統的樂器。然后我告訴了我的朋友們。他們也想來參加。
意大利留學生王簫一:記得一開始聽到這個樂器的聲音,我就有一見鐘情的感覺。箏的聲音有一種把我帶回到古代中國的感覺。
古箏教師孫潤:箏是一種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樂器,輕輕一彈就有流水的聲音,所以學生們很容易就被我們的中國五聲音階以及它的音響效果吸引過來。他們的熱情非常高漲。這些國外的“知音”,踏進中國音樂的大門,我更希望他們可以走得更遠。
從初學音階,到磕磕絆絆拿下樂曲《小星星》,留學生們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就能向朋友們展示初步的成果了。為了讓留學生們充分體會到演奏古箏的快樂,這些年孫潤都會帶著他們一起準備專場音樂會。
古箏教師孫潤:我們鼓勵學生們學習中國的傳統音樂,同時也非常鼓勵他們把自己國家的音樂,用箏來演奏。通過他們,我認識了多樣的音樂文化與藝術形式,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這個夏天,在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報告廳,傳承多年的《中華箏 五洲行》系列音樂會再度奏響。來自埃及、蒙古國、泰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與中國學生齊聚一堂,將古箏、書法、中國畫和聲樂等藝術課程融會貫通,進行系統性展示。
印尼留學生馬靖雯:我喜歡彈箏,一開始知道要參加音樂會的時候非常緊張。和老師和朋友們一起準備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體驗。同學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一起演奏中國的樂器,我覺得印象很深刻。
留學生們紛紛將自己家鄉的音樂元素融合進來,用古箏深情演繹。《湄平游》是一首在泰國廣為流傳的傳統音樂曲目,經泰國學生曾錦雄改編,由中泰兩國學生共同奏響。演奏融合中國箏、泰國烏胡、歐洲豎笛、非洲鼓,別有一番韻味。
在聲樂節目中,印度尼西亞學生溫菲菲以驚艷的戲腔演繹了古韻悠長的曲目《壁上觀》。來自加納、土耳其、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留學生共同演唱《江畔獨步尋花》,將杜甫的詩詞意境與現代音樂完美融合。
以中華箏,奏五洲情,古箏帶給中外學生的收獲,遠不只音樂本身。從節目編排到舞臺布置,從燈光音效到后勤保障,音樂會各個環節均由學生們合作完成。跨越國界的交流,成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實踐。
匈牙利留學生傅藝美:準備音樂會我非常開心,各國同學們一起演奏,這個過程中認識到很多新朋友。看觀眾那么開心,我也非常開心。
古箏教師孫潤:我們始終堅信,音樂能夠跨越語言與國界,連接不同的文化。期待未來有更多中外“知音”在這個舞臺上相遇,共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樂章。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采編丨單立娟
主持丨張曉曉
制作丨楊曉蕾
簽審丨安然
監制丨劉軼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