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固原博物館內,藏有一件特殊的畫作,它的載體,不是絹布,不是絲帛,也不是玉石,而是一座木棺。其上繪有大量精美的漆畫,神仙怪異、主人宴飲、天河、孝子故事等內容,豐富神秘,引人遐想。這是一件來自1500年前的木棺,墓的主人是北魏使持節、鎮西將軍、高平鎮督大將馮始公。
1981年,寧夏固原西郊的北魏夫婦合葬墓,出土了兩座木棺,女性木棺基本上成為灰燼,而男性木棺則留有精美的漆畫,但由于墓室進水,致使棺木散毀、漆皮剝落,發掘時清理出大小不等的碎片100多塊,經專家仔細拼對、修復,基本復原了棺蓋、前檔和左右側板的漆畫。在木棺上作畫,是民族的迷信還是當時的流行?其實,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在棺槨上進行裝飾的行為,公元前5世紀已有繪畫木棺,東漢更以死后升仙為主題對石棺進行畫像。魏晉以后,中原地區推行薄葬,很少見有棺畫裝飾,大部分流行素棺或者素漆棺。然而在北方少數民族統治區域,尤其是鮮卑族的木棺葬具,棺槨的裝飾傳統得以繼承,濃厚的鮮卑文化與漢文化交流交融盛極一時。這座木棺漆畫上的人物,統一都著鮮卑服飾,也再次印證了這座墓主人的身份,或是鮮卑貴族,或是崇尚鮮卑文化的漢人高官。
棺蓋上的漆畫內容豐富,充滿了神話色彩。兩側各有一垂帳房屋,屋下各一人端坐,旁有侍從,左側人物旁有“東王公”榜題,右側榜題已殘缺,有專家推斷可能是“西王母”。畫面中間有一道“金色天河”,線條優美流暢,自頂端而下彎曲直通尾部,兩側滿布纏枝卷草紋,其間繪有白鶴、異鳥、獸、虎、人面鳥身等仙人形象。前擋為宴飲圖,榻上屈膝斜坐一中年男子,右手執耳杯,左手執麈尾,盡顯鮮卑貴族的威嚴與風度。左右側板有上中下三欄圖案,上欄為中國傳統的二十四孝中四幅孝子故事圖,有明顯的儒家思想文化,但人物卻均著鮮卑服裝、面相長須。中欄是波斯著名的連珠龜背紋圖案,下欄繪制的是鮮卑武士策馬狩獵的生活場景。這幅漆棺畫融合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元素,反映了北魏時期各民族大遷徙文化大融合的社會背景。
在工藝上,漆棺畫的發現也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固原居民已經掌握了先進的髹漆工藝,利用天然漆涂飾器物表面,以紅色為底色,用彩色或墨線在底色上勾描出圖案輪廓,再用鐵朱(赭色)、石青、石綠、黃色等調漆繪制,通過多層涂刷、打磨形成漆膜,并運用彩繪、鑲嵌等技法進行裝飾,極費時間和人工。整個漆棺色澤鮮亮、繪畫技法精湛,再配以細膩的貼金工藝,使畫面顯得金碧輝煌、華麗莊重,其技藝之高,令人嘆為觀止。
這件出土于固原的北魏漆棺畫雖殘損不全,但十分珍貴,它代表的不僅是一段歷史的截面,更是北魏時期中華文明在沖突中尋求和解、在差異中尋求共存、在碰撞中尋求新生的生動注腳。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