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一則消息震動莫斯科——海軍副總司令、少將米哈伊爾·古德科夫在庫爾斯克陣亡。烏軍并未公開認領,但幾乎所有人都明白,這是一場帶有“外科手術”性質的定點清除行動。
古德科夫不是一般的少將。他是普京在三個月前親自宣布任命的“前線英雄”,戰功起家,被視為俄軍“能打仗的新派軍官”的代表人物。如今,他和指揮部一同被連根拔起,代表的是一個信號:烏軍的反擊方式,正在從戰場正面對抗,向系統性“指揮層打擊”演化。
從英雄到目標,古德科夫的三個月
1983年生的古德科夫,是標準的“作戰型軍官”。他畢業于新西伯利亞高等軍事指揮學校,并在諸兵種合成學院深造后服役于太平洋艦隊下屬的第155獨立近衛海軍步兵旅。這支旅在俄烏沖突中打了最苦的一線,基輔、馬里烏波爾、頓涅茨克、武赫萊達爾等城市,都有他們的身影。
155旅傷亡慘重,幾度重建仍保持戰斗力。古德科夫就從這場“絞肉機”中脫穎而出,2023年獲“俄羅斯英雄”勛章,2025年3月被普京親自提拔為海軍副總司令,分管海軍步兵與岸防作戰力量。
他剛剛履新三個多月,便在“本土安全區”庫爾斯克的一個臨時指揮部中被擊斃。與他一同犧牲的還有十余名高級軍官,可能包括155旅現任旅長與核心參謀。指揮鏈斷裂,前線攻勢或將被迫延后。
攻其將心,烏軍“斬首戰”模式升級
這不是偶發襲擊。
烏軍使用的是“海馬斯”遠程火箭系統,發射前已通過電子偵察、信號鎖定乃至可能的內部人配合獲取了古德科夫的準確坐標。庫爾斯克距離前線數十公里,一直被視為俄軍縱深安全地帶。結果證明,所謂“安全區”已不復存在。
這是近半年來俄軍遭遇的第三起中高層將官“遠程斬首”:
2024年底,核生化防護部隊司令基里洛夫中將在莫斯科郊外被遙控爆炸殺死;
2025年4月,總參作戰總局副局長莫斯卡利克中將也在本土遭遇類似打擊;
如今輪到古德科夫,而且是在一場明確部署中的戰役節前被精準鎖定。
烏軍選擇的時間與地點都極具戰術意義:古德科夫正在主持對蘇梅方向的作戰集結,5萬兵力已完成部署。這次打擊直接切斷了前線攻勢的“神經中樞”。
泄密,才是真正的導火索
這次襲擊最大的疑問,不在火力,而在坐標。
一個剛設立不久的臨時指揮部,只有核心高層知情,而且位于本土腹地,理論上應處于全程無線電靜默狀態。為何能被鎖定、捕捉、摧毀?答案只可能有兩個:技術被破,或者人被買。
俄戰地媒體與軍方通訊頻道已開始鋪天蓋地追問:“是誰把指揮部的位置暴露出去的?”
種種跡象顯示,俄軍高層可能已啟動一輪“肅奸清洗”。不止因為古德科夫死了,而是他代表的“普京版軍隊新信任體系”出了嚴重問題。
標桿倒下,體系崩塌
古德科夫不是資歷型將領,而是普京構建“新型指揮體系”的試驗品。他的崛起,是為替代那些“坐辦公室吃資歷”的老軍頭,用實際作戰履歷重塑信任邏輯。換言之,他是俄羅斯軍隊“戰功上位”的標桿。
但現在標桿倒了。
死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體系的信用。
這是莫斯科最痛的地方。戰爭打到現在,俄軍面臨的問題已不僅是“打得過打不過”,而是“誰還敢帶兵打仗”?將官位置越來越成為靶心,軍中中層指揮人心惶惶,動輒失聯,或干脆避免前出。
烏俄“互斬時代”開始
這次打擊并非孤例。僅兩天前,俄軍剛剛用“伊斯坎德爾-M”導彈炸死烏軍第110機械化旅旅長扎哈列維奇上校、副旅長與參謀長一同陣亡。目標是旅部,補射打救援,打法成熟、心思狠辣。
兩天后,烏軍在庫爾斯克給了“對等回應”。
這說明一個趨勢已無可逆轉——烏克蘭與俄羅斯的作戰已進入“指揮層互斬”階段。將軍不再是戰略制定者,而是戰術打擊目標。不是等戰爭結束再清算對手,而是直接在戰場上“去將化”。
這比導彈攻擊機場、補給線的效果更直接,也更致命。因為你可以補充彈藥,卻無法快速復制一個有實戰經驗的前線指揮官。
指揮鏈若斷,兵力再多也無用
古德科夫死后,海參崴當地有人獻花哀悼,這種自發悼念在俄羅斯極為罕見,說明他不僅是軍中的標桿,也是民眾對軍隊尚存信任的一部分投射。
不是烏克蘭有多強,而是俄羅斯內部的混亂,正讓“英雄”們一個個暴露在槍口之下。
前線可打硬仗,但指揮鏈一旦斷裂,整支軍隊就如無舵之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